畅游东盟 ASEAN饮食 Food

小贩中心 从味蕾到心灵

Singapore's Hawker Culture Part 01

对不开伙的新加坡市井小民来说,解决三餐最经济实惠的地方,就是小贩中心。这些大多由新国政府规划与管理,干净、卫生又现代化的食肆,分布于全岛各地,是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提供当地人就业与营商的机会,更有效而简单地解决了三餐问题。

文字:洪慧玲     图片:Tony Boey、Flickr、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等     鸣谢:Tony Boey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JANUARY 新加坡 《小贩中心 从味蕾到心灵》

紧凑的都市生活,人人都像在和时间赛跑。食物种类繁多而经济实惠,又近在咫尺的小贩中心(也称美食中心),往往是都市小市民果腹的最佳选择。民以食为天,肉体上的饱足,成为支撑我们不断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更化作坚定信念与心意的养分。

亚历山大村美食中心。摄影:Tiberiu Ana

有媒体称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为国民食堂,其实也算贴切。到这里用餐的食客,基本上不分贫富贵贱,甚至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曾被多次报道在小贩中心排队买食物。炸鸡、椰浆饭、印度煎饼、炒粿条、肉脞面、虾面、红豆冰……每个人都能各凭心意挑选想要的美食,然后和家人朋友共桌而食,品尝最地道的新加坡味。

鸡饭。摄影:Premshree Pillai
海南牛肉汤面。摄影:Richard Lee
著名的新美香卤面。摄影: jh_tan84

新加坡的小贩文化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的移民会在五脚基、城市广场、公园等地区摆摊营生。这些小贩在街头售卖可快速制作、价格实惠的餐点,炉一开、油一热,即场便烹煮起热腾腾的美食,扑鼻的香味总会叫人食指大动。上世纪50至60年代,战后的新加坡面临严重失业问题。许多人为了寻找生计,转型成为街头小贩。据记载,1959年新加坡街头的非法小贩便多达3万人。

小贩中心烧腊饭档口。摄影:shankar s.
夫妻俩在中峇鲁小贩中心经营鱼圆面摊。摄影:Premshree Pillai
牛车水小贩中心卖点心的摊贩。摄影:Ted McGrath

小贩人数的增加,形成岛国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当时的人民公园是小贩聚集点之一,新加坡河畔也总见满满的小贩摆摊。然而过多的小贩,衍生出环境与食物卫生等问题。1971年,新加坡政府开始有计划建造小贩中心,取缔非法摊贩,并将小贩们划分至小贩中心内营生。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才有了如今小贩中心的样貌。

夜色中的老巴刹——直落亚逸集市。摄影:Lily Banse

从前在小贩中心吃的大多是各族传统的“古早味”,如海南鸡饭、叻沙、牛肉粿条汤、沙爹、肉骨茶等;现代的小贩中心引进了许多国际美食,披萨、汉堡、日本拉面、韩国料理、台湾泡泡茶、麻辣香锅等与地道美食共济一堂。小贩中心何止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的缩影,更是她贵为国际化都市的最佳写照。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1/ ISSUE JAN《舌尖上的曼谷》。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