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新加坡建筑漫步

An Architectural Stroll in Singapore

历史悠久的白色教堂,在夜幕低垂后觥筹交错。城中闹区的幽静一隅,是昔日峇峇娘惹商人的时尚居所。承载英国军事历史的黑白建筑,隐居着艺术家们心中的缪斯女神。本期带你漫步新加坡特色建筑,百年历史一日往返,现代建筑惊艳探奇!

文字 & 图片:叶欢玲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9 / ISSUE JUL 新加坡 《新加坡建筑漫步》

威硕斯村 Wessex Estate | 黑白殖民风格艺术天地

我们在阳光和煦、微风徐徐的早晨走进威硕斯村。占地20公顷的威硕斯村是一个静谧、清幽的住宅区,由十几间平房和26座公寓组成。这些黑白殖民风格的建筑,如今汇聚不少国内外文化、创意工作者,包括摄影师、设计师、艺术家及建筑师。

26座公寓楼外写着它们的名字。那些名字和英国军事历史有关,如Blenheim及Plassey。这些历史与新加坡或无直接关系,然而在马来亚紧急状态期间(1948-1960),这些公寓安置了英军,也算有所关联吧。

威硕斯村内的公寓墙上点缀着艺术品。

走在坡道上,古木参天,绿意盎然。在平房及公寓的庭院或墙上,点缀着好些艺术品。我们时而停下脚步欣赏一幅画或一个雕像,时而观察飞来的野鸟,蓝的绿的,栖息在枝丫上,叽喳歌唱。松鼠从枝丫跳向屋顶,画室传来了音乐,与融入背景的鸡啼合奏着交响乐……历史、艺术与自然的气息交织,仿佛置身另一个国度。这样的环境与氛围,太迷人了!

黑白殖民风格的公寓外观。

威硕斯村也不乏朝气蓬勃的一面。晨跑、玩滑板或遛狗的居民,成为沿途风景的一部分。他们有些会互相挥手,或停下来聊聊天。每年,这里也会举办“ArtWalk@Wessex”开放日。艺术家们开放工作室,有助于提高民众及游人的艺术欣赏能力,也能让艺术家之间有更多互动。

威硕斯村
交通:从波那维斯达地铁站(Buona Vista MRT)或纬壹地铁站(One North MRT)乘搭191号巴士,在波斯陶路(Portsdown Road)下车。

翡翠山 Emerald Hill | 拐角走进幽静历史老区

乌节路闹市车水马龙,购物商场人声鼎沸。绕过高楼大厦,拐进幽静小巷,会发现徐缓走在历史老区翡翠山,别是一番享受!同牛车水(Kreta Ayer)、小印度(Little India)等保护区一样,翡翠山古迹具有历史、传统、建筑与艺术价值,是新加坡于1989年刊宪公告的首十个保护区之一。

迷人的晨光洒落在虬曲苍劲的古树上,历史古迹显得时光悠远。

20世纪之交,翡翠山从种植园逐渐发展为富裕华人和峇峇娘惹商人的时尚居所。他们的房子由各种建筑风格组成,许多都设有娘惹特色的华丽小矮门(pintu pagar),地面则以色彩鲜艳的花鸟图案瓷砖装饰。精致的石膏作品与木雕相结合,创造出混血建筑,也称作“中式巴洛克”(Chinese Baroque)风格。

细节丰富的老建筑
游翡翠山无需导游。走着走着,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的说明牌会为我们导览:比如翡翠山路6号与毗邻的8-16号房屋,都是由第一个在新加坡成立建筑公司的华人陈成宗所建。6号房子的底楼,曾是“Chop Kim Hoe”杂货店,当时头家一家就住在楼上。古迹修复保留了建筑的原貌,并在底楼安装精致的木雕窗屏和小矮门,以加强传统风貌。这种建筑风格让居民在打开窗户和大门的同时,享有隐私空间。

古迹区建筑的精美细部。

而门牌64-74号的房子,则在1916年发展建成。66号房子的设计不拘一格,檐口饰带(cornice)凸出的小方块(dentils)与壁柱(pilasters)构成了装饰性浓厚的线条,欧洲古典主义(European Classicism)风格与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建筑特征相结合——在二楼的窗户上方,蝙蝠形的通风口寓意带来好运,因为“蝙蝠”和“福气”在汉语中同音,都是“福”呀!

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构成了装饰性很浓厚的线条。

周末早晨穿梭在古迹保留区,会遇上忙着准备营业的店主、遛狗的人儿、架起相机的游客、玩滑板的孩子……走累了,就在长廊的椅凳上一坐,放空思绪。背对着历史古迹走出翡翠山时,头一仰,高楼插入云霄,一霎时,落入时空交错的茫然……

保护区还包括被称为“峇峇娘惹区”(Peranakan Place)的开发项目,也就是一排建于约1902年,面向乌节路的6栋双层建筑物。这是市区重建局在当年进行的一项试验性修复及发展计划。如今这里有酒吧、咖啡厅等。

翡翠山
交通:从索美塞地铁站(Somerset MRT)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

赞美广场 CHIJMES Complex | 闹市中的白色建筑群

政府大厦地铁站(City Hall MRT)对面,伫立着美丽的白色建筑群——赞美广场。建筑群位于市区,一旁大道车子奔驰;交通灯前,上班人士越过行人道,来去匆匆;三轮车夫翘起二郎腿,在街头一隅等候游人……

你也许曾在赞美广场里头的餐厅或咖啡厅用餐;夜色中,与朋友于酒吧内酒杯磕碰,轻声笑语,流连忘返。关于这一建筑群的历史,你追溯过吗?

赞美广场是新加坡很有特色的一处建筑群,里头随处一拍都是一张好看的明信片。

赞美广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是古德威尔屋(Caldwell House)。1840至1841年间,由建筑师G.D. Coleman为地方法官H.C. Caldwell设计建成。双层建筑的正面呈半圆形,别具特色。1853年,神父Jean-Marie Beurel把古德威尔屋买下,同时收购隔邻建筑,作为孤儿院,还建了一所教堂。此外,他也买下周围土地,成立修道院与慈善机构。1902-1903年,一座由法国牧师与建筑师Father Charles Benedict Nain设计的哥特式教堂建成。其中彩色的玻璃窗,可是从比利时布鲁日(Bruges)进口的呢!

如果静下心来,把耳窝贴在某座墙上,说不定可以穿越时空,听见昔日圣尼各拉女校(St Nicholas Girls’School)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孤儿院隔壁的修女宿舍里,修女们洗脸、更衣的窸窣声……

历史建筑化身浪漫教堂
城市发展,历史建筑让位。该区重建计划使圣尼各拉女校及圣婴耶稣修道院(the Convent of the Holy Infant Jesus, CHIJ)于1983年迁走了;学校原有建筑被拆除,修道院建筑则交还政府。1990年,该建筑群重新命名为“CHIJMES”。原修道院的哥特式教堂和古德威尔屋成为国家保留文物,其余建筑物如宿舍也列入保护中。

古德威尔屋是赞美广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经过修复的赞美广场在1996年以新面貌向公众伸出怀抱。如今,哥特式教堂和古德威尔屋可租借为婚礼场所,前者称作CHIJMES Hall,后者为Alcove at Caldwell House。悠悠历史与现代浪漫故事融为一体。

CHIJMES Hall内的旋转楼梯及铺有多色水磨石瓷砖的地板。

我到CHIJMES Hall为历史建筑照相时,遇见一对情侣,面对面,背靠在教堂侧翼的连接道上。晨光拂照在他们充满幸福笑容的脸上,连同柱子上复杂精致的热带鸟类及植物雕刻,定格在特聘摄影师的快门中。庭院内,两个女孩在荡秋千。她们的母亲在不远处的椅凳上看书。正午的阳光升起时,餐厅、咖啡厅也将热闹起来……

哥特式教堂的交叉拱形天花板下方,玻璃板描绘了《圣经》及12使徒的场景。

赞美广场
交通:从政府大厦地铁站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