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炭,曾是家家户户的主角,如今沦为配角,你还常用它吗?

Kuala Sepetang Charcoal Factory

木炭,曾是一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燃料。在电和煤气普及化之后,木炭用量大减,但它依然在美食中,扮演着增添风味的角色,用于烧烤、火锅。炭也是居家好帮手,除湿及除臭非它莫属。用处良多的木炭,看似朴素不起眼,实际上,制作过程需耗费大量的心力

摄影: 邓颖蕙、Tracy Ng     文字:邓颖蕙

继探访太平湖之后,马来西亚华人旅游业公会(MCTA)的霹雳考察团前往炭窑之乡——十八丁 (Kuala Sepetang)的炭窑厂参观。巴士从太平行驶至十八丁的半小时,沿途景色渐变。从小镇模样,到乡间小路,接近炭窑区时,可见红树生长遍布当地。

抵达目的地后,一眼望去,沼泽地旁的小河有沧桑的厂房陪衬,不少红树木正一堆堆地安置在地上,等待化身为黑炭。快速地拍好照后,大家已迫不及待看看木炭的诞生过程。

摄影:邓颖蕙
摄影:邓颖蕙
摄影:邓颖蕙

炭窑老板热情地为我们讲解关于制炭的繁琐工序。当地木炭的原料为红树木,老板说,制作木炭是个古老且传统工业,使用船只和潮水运输木料、到熏制木炭等等,皆依靠人力完成。

摄影:邓颖蕙

红树木的密度极高,重量自然也不轻,一根红树木约20公斤,因此无法漂浮在水面上。不少会员尝试提起一根红树木,有些人失败,另一些则使出蛮力才成功。

摄影:邓颖蕙

经历过这场“试验”后,不禁对炭窑师傅的工作油然起敬。尽管师傅即将迈入花甲之年,但他依然强壮有力,利落地将砍好的红树桐,一根根直排列在闷热的炭窑里,直到填满炭窑后封口。

摄影:邓颖蕙
摄影:Tracy Ng
摄影:Tracy Ng

从红树桐熏至木炭,需耗时一月。窑内需保持高温,先用大火烧一个星期后,再转用中火和小火继续烟熏。经验老练的师傅,最终以炭窑口发出的烟味和水蒸气辨别炭的成熟度。

摄影:邓颖蕙
摄影:邓颖蕙

离开炭窑前,车友贴心地递了一颗炭烤番薯给我。打开铝纸,热气冒出,小心翼翼地撕开番薯已经煨黑的外皮,轻轻地咬上一口。番薯甜中带炭的香气,在口里萦绕,这种滋味,在偌大的城市难以寻得。不禁感叹,拥抱时代的进步,我们获得便利快捷,但有些传统,难以取代,也无可取代。未来,炭会不会被淘汰?谁也不知道,但还是希望更多人能使用炭,继续留住古早味,也保留着那份在快节奏生活中,逐渐消磨殆尽的耐心。

摄影:邓颖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