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People

从书本到社会观察

A Book, Not Just A Book

若在网上搜索“林韦地”,很难不被其生长经历和“身兼多职”的身份吸引。他不仅是医生和作家,也是新、马、台不同独立书店和出版社董事。他长期与文字和纸张打交道,不仅看书,还用书看社会,对纸媒的未来,他自有想法。

文字:李诗琴     图片:马来西亚季风带、Unsplash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JUL 人物 《从书本到社会观察》
来到数码与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人都能洋洋洒洒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作品,再加上阅读人数比例逐渐缩小,让很多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将逐渐被取代和没落。可是林韦地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纸媒自有其不可替代之处。

一个社会需要书店,来让大家有机会读到不同的书。图片来源:马来西亚季风带

“书本身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可以‘玩’各种排版来表达想法和态度。在这个时代,纸媒的编辑和企划更显得重要。我发现,马来西亚的杂志销量蛮好的。而且,一篇网络文章最多只有数千字,但一本书的最低门槛字数是7万,因此要把一件事情讲得透彻,终究得靠书籍。”

网络化社会除了导致出现许多缺乏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识字文盲”,另一个问题是大家容易待在同温层里,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想法也就越来越偏激和狭隘,因此这个社会需要书店,好让大家有机会读到不同的书。他说:“没有阅读的社会是不民主的,因为无法自己作出判断,也就难有理性交流,这是整个时代的危机。”

虽然很多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将逐渐没落,但林韦地反倒觉得书本自有不可取代之处。摄影:Amy Benton Blake

选书唯一标准:好书

然而,不论是出版社或书店,终究得考虑营收才能持续经营。谈到自己对于书籍的选择标准时,林韦地言简意赅说了三个字:出好书。民主、自由、多元是林韦地对这个社会的期待和想法,因此若他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是好的、是社会需要的,就会介绍给读者。每间书店都会营造出一种氛围,最终吸引适合这个氛围的人。

每间书店都会营造一种氛围,最终吸引适合这个氛围的人。图片来源:马来西亚季风带

可是社会阅读风气低迷是现实,书店或出版社能做些什么来扭转呢?林韦地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诉诸理念,认同你理念的人自然会来读你的书,也会鼓励别人读;二是出版一些“对读者友好”的书,让人觉得阅读很有趣。出版社和书店可针对不同群体双管齐下之余,保留文化产业多元性。

“阅读者本来就占少数,只是各社会的比例不同,像新加坡英语社群的阅读风气较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社会的问题,积极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

图片来源:马来西亚季风带

书本销量折射社会

就他观察,新马长期以来阅读者的喜好并没有太大转变,但书本销量确实折射当下社会议题,如马来西亚读者在2018年前后较关注时事,但这些都只是一小段时期的反映。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2014年他刚与林仁余、林永心接手新加坡草根书室时,前来光顾的客人以老一辈华人居多,多是为了支持华文出版物而来,但随着社会越来越国际化和年轻化,顾客群体开始转变。草根书室从早期的中文书店,逐渐变成了双语书店,如今中英书籍比例甚至到了1:1,这体现了社会特性和转变过程。

马来西亚季风带今年初开店后,顾客以华人为主,因此逐渐调整为以售卖中文书居多。图片来源:马来西亚季风带

至于马来西亚季风带,今年初开店时原定位为多语言书店,没想到顾客群体以华人为主,巫印顾客比例非常少,渐而转变成售卖华文书籍为主。“可见预想和现实还是有点距离,这些都是社会给的反馈,我们就跟着进行调整。顺带一提,草根书室的文具销量挺好的,可不知为何季风带就很逊色。”林韦地笑说。


人物 | 林韦地

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分别在台湾、马来西亚和英国完成小学、中学、大学学业。他是医生、作家、阅读杂志《季风带》发行人,也是新加坡草根书室、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台湾季风带文化董事。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1 / ISSUE JULY《冰岛 日不落的夏天》。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