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Food

追根溯源 广东美食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Cantonese Cuisine Part 01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广东人四条腿的板凳不吃,两条腿的活人不吃,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跑的火车不吃,水里游的轮船不吃”,指的是广东人“什么都吃”的饮食文化。从沙虫、竹虫、桂花蝉等昆虫,到蛇、蟾蜍、果子狸、穿山甲等野味,这些外人看来恶心的蛇虫鼠蚁,却统统成了广东人的桌上佳肴,甚至是宴客美食。

文字:李诗琴     图片:CTPphoto、摄图网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1 / ISSUE JUN 饮食 《追根溯源 广东美食另一面》

广东人吃各种野味,蛇肉也成桌上美食。图片来源:摄图网

宽泛的食材范围与讲究的烹调技术,让广东的野味料理饱受争议。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后,由于医学界一度认为果子狸是病毒来源,更让吃果子狸的广东人成为众矢之的。

穿山甲肉犹如鸡肉,味道偏咸。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这种在外地人看来“乱吃”的现象,并非仅限于广东人,也非近现代才出现。据文献记载,中国各地都自古有吃野味的习惯,例如唐宋时期的闽浙地区爱吃青蛙蛤蟆,以及江西人冬天吃红糟烧穿山甲。果子狸也是清代公认的美食,像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里就曾提到“风腌果子狸”。

岭南地区以山林为主,因此先辈们便从山林中捕获的昆虫野兽来补充肉类蛋白质。图片来源:Wikimedia CC

先辈就地取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先辈们的生存饮食智慧。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古至今,江南地区产水稻,北方产小麦,但包括广东在内的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林为主,较难种植农作物;与此同时,北方难民不断南迁更造成食物短缺。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先辈们,便从山林中捕捉昆虫野兽以补充肉类蛋白质缺失。

广东山林地形湿热。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一方面,湿热气候让食材容易腐坏,因此抓来的虫兽只能尽快享用,这就塑造了广东人在烹调上追求“鲜活”和“原汁原味”的饮食文化。因此,在老广人看来,吃野味和昆虫只是一种就地取材的表现,但时代发展至今,变成了外人眼中的“异食癖”。

广东佛山顺德区菜市场。摄影:何沐恬

吃野味是身份象征

虽然中国各地都有吃昆虫和野味的习惯,但不断推陈出新的烹调方式,让广东备受关注。据文献记载,宋代就有蛇羹,到了晚清民国却逐渐发展出三蛇羹、五蛇羹、龙虎斗(蛇与猫或果子狸)、龙虎凤(蛇、猫、乌鸡)等,甚至成为酒宴上的高档菜肴。

山珍野味早年间在广东可说是常见的食材。摄影:陈一年

若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野味代表价值符号与社会功能:上层阶级通过吃稀缺野味或配合精湛烹调技艺来彰显身份。这种习惯已于近年受中国官方所抵制。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1 / ISSUE JUNE《台湾访客行》。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