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马来西亚最后的麻风病院

The Memory of Leprosy Site Part 01

被冠上诅咒、罪恶之名的麻风病(也称麻疯病、汉生病),多年前曾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恐怖传染病;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类特效药的面市,现在它只是一种普通疾病。麻风病肆虐期间,马来西亚多处皆设立了集中隔离区或医院。这些当年曾经伴患者走过血泪岁月的区域与建筑,如今是否依然健在?

文字:邓颖蕙     图片:Care & Share Circle、Wikimedia CC、Heartpatrick 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JANUARY 马来西亚 《消失的记忆?最后的麻风病院》

麻风病对年轻一辈而言,也许是种陌生的疾病,但此病曾让人闻之丧胆。感染麻风病后,患者将缺乏疼痛感知,任由麻风杆菌侵蚀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睛细胞。麻风杆菌繁殖较慢,疾病潜伏期平均为5年,在未能及时察觉并施以治疗的情况下,病患极有可能因此容貌毁坏、失明,甚至失去四肢而残废。这种可怕的慢性传染病,在300年前悄悄地蔓延至马来亚各地。

马来亚麻风病史

图片来源:回家 面簿

关于本地麻风病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15世纪的古典马来文学书籍《马来纪年》(Malay Annals)。麻风病在马来语中称为“Kusta”,词取自梵文,意为“导致患病者皮肤变色,外形扭曲的疾病”。

马国资深媒体人黄义忠在为《回家:麻风病康复者与后代集体被隔离的情感世界》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及麻风病是由大批来自中国、印度和印尼的移民于19世纪时到马来亚讨生活时所带入。这些早期在马来亚定居的移民中,一些人因患上麻风病而出现严重畸形,与他们同住一个村镇的部分居民,也难逃染病的命运。

据1954至1957年在双溪毛糯麻风病院任医务总监的马尔霍特拉医生(Dr. B.L Malhotra)的报告指出,由于马来亚华人住房过度拥挤,因此相较其他种族病发率较高,印度人次之,最后才是马来人。

被世界抛弃的恶魔之罪

麻风病对患者外表所造成的伤害,使人们对其产生恐惧。当时民众普遍认为,麻风病是容易传播的危险病菌,因此不少患者遭受社会或自身家庭的排挤与歧视。为了进一步阻止疾病传播,英殖民者早期以监狱管理的形式,把病患隔离在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森林或小岛。

吉隆坡文良港麻风病集中隔离区。图片来源:vintage KL 网站

从1850年起,当局先在马六甲斯林本岛(Pulau Serimbun)、槟城木寇山(Pulau Jerejak)、吉隆坡文良港(Setapak) 、霹雳邦咯岛(Pulau Pangkor)、砂拉越拉惹查里布鲁克纪念医院(Rajah Charles Brooke Memorial Hospital)、柔佛淡杯(Tampoi)等设立麻风病集中隔离区。

1926年,英殖民政府更出台麻风病患法令,规定强制隔离麻疯病患、不允许患者乘搭巴士和火车等,进一步剥夺麻风病患的基本人权,也使外界对后者的负面印象加剧。

1930年双溪毛糯麻风病院鸟瞰图。图片来源:Care & Share Circle

直到1930年,雪州双溪毛糯麻风病院(Sungai Buloh Leprosarium)建起,马来亚治疗麻风病患的医疗系统才有所改善。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麻风病综合药物治疗(MDT)成功治愈了麻风病,康复的病患也犹如重获新生,慢慢与外界接轨。曾陪伴他们走过血泪岁月的麻风病隔离区或医院,也逐渐功成身退。

对于麻风病人而言,面容的残缺远远抵不过世人的歧视和偏见。图片来源:Wikimedia CC

据闻,目前马来西亚只剩2家麻风病院仍在运作,其它已不作收容用途的前隔离区与医院,如今命运如何?让我们在接下来几期一起寻找它们留下的时代痕迹。

小知识:世界防治麻风病日(World Leprosy Day)

图片来源:Wikimedia CC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又叫国际麻风节。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律师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而在巴黎发起倡议,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以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际麻风节。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

下期预告:被遗忘的麻风病孤岛

点此可订阅 2021/ ISSUE JAN舌尖上的曼谷抢先阅读完整文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