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论建筑物于城市之重要性

The Chinatown Diaries Part 03

二次大战后的1950至1970年代,是牛车水影院文化的全盛期。坐落于余东旋街的大华戏院建筑已有90多年历史。1927年,马来西亚富翁余东旋(父亲余广为余仁生创办人)为了喜爱看戏的姨太太建了大华戏院。

文字:吕美姿     图片:吕美姿、Flickr、Unsplash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FEBRUARY 新加坡 《南洋青年的 牛车水日记》

最初是用来上演粤剧的天演大舞台,1932年又被改名为上海大戏院,接着还有了大秀粉腿酥胸的上海银月歌舞团。之后邵氏公司在新加坡发展电影事业,租下天演舞台,改名为皇后戏院。当时正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戏院经常组织抗战筹款义演。

如今的大华戏院已被空置,期待未来能有新发展。摄影:John

大华戏院的外墙青龙盘绕,五位身穿清朝服饰的大花脸人物形象竖立在中央,绚丽夺目。1992年,义顺的嘉华戏院开幕后,正式开启了电影院多厅放映的新时代。6年后,大华戏院以《南海十三郎》作为它公映的最后一部电影,亦是中文电影文化在牛车水告一段落的象征。如今的大华戏院已被空置多年,甚是可惜。

大华戏院隔座的裕华国货是牛车水地标之一,出售的商品包罗万象。摄影:Erwin Soo

戏院隔壁的南天酒楼,已改为售卖中国商品的裕华国货,深受游客欢迎。商品包罗万象,包括食品、衣服、文房四宝等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天酒楼经常有粤剧、京剧表演。

南天酒楼也是新加坡首间设有电梯的华人酒店,不仅商人宾客爱住,更是文人雅士聚集的休闲场所,“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郁达夫初来新加坡时曾在此留宿。新加坡南洋学会亦是于1940年在此诞生,由许云樵、姚楠、张礼千、郁达夫等人共同发起。

珍珠坊 • 新加坡建筑范本

离大华戏院不远,绿黄色外观的珍珠坊是我在牛车水最喜欢的建筑物,以前和同事常在下班后跑到它的停车场天台,赶在天黑前看日落拍照。镜头下另一个角度的珍珠坊有种电影里香港建筑的感觉。上 Instagram 搜 #peopleparkcomplex,还能参考许多年轻人发挥创意的打卡照。

截图自Instagram

这座在1973年建成的建筑物,可以说是现代商场的原型。当时,珍珠坊的建筑师林少伟把中庭(atrium)放入商场中央,并结合楼上住宅公寓的模式更是一项创举。人们只消站在中庭,抬头环望一圈,位于不同楼层的一家家小商铺一目了然。

要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末,整个东南亚区域、欧美、日本都没见过能把几百家小商贩放在同一屋檐下的建筑概念。在新加坡和国际建筑界人士眼中,珍珠坊是一幢设计大胆、构造前卫的建筑,堪称本地建筑范本。

充满怀旧色彩的珍珠坊是新加坡建筑业界的建筑范文。摄影:Jon Chiang Photography

珍珠坊隔座的珍珠巴刹,以前也是人们相亲和拍拖的地方。如今的珍珠巴刹底楼有熟食中心、水果摊,楼上开设布店以及出售价格经济的日用品。说起珍珠巴刹,还有一段文人逸事。郁达夫来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时,曾和同事兼诗友胡迈在这里吟诗作对。今天看着这些被人嫌土气的建筑物,有多少人还会记得或知晓它们的辉煌史?

回顾第一期:南洋青年的牛车水日记
回顾第二期:牛车水人文环境的蜕变
第四期预告:藏在骑楼里的美食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1/ ISSUE FEB《香港 深水埗小休日》。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