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新加坡的三品年味

Ambience of Singapore Chinese New Year

“年味,年味。”每逢临近农历新年,总会听到这个词。但其实年味究竟是一种什么“味”?或许是合家团圆餐桌前的那场年夜饭,或许是久别重逢好友相谈甚欢的那抹茶香……在每个人的心中,年味不尽相同,却同样只有一年一度,弥足珍贵。

文字:黄郁俞     图片:Fannie、黄郁俞、杨昌泰、有关单位     整理:陈素彬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JAN 新加坡 《新加坡的三品年味》
传统习俗营造了传统年味,是浓是淡,视乎习俗上的跟从。多代同堂的家族或企业往往较注重传统和礼节,相较之下,传统年味比一般家庭更浓。随着时代的转变,年味一直在变。或许老一辈觉得年味不再,但宏观而言,并没有所谓的消失,只是一种演变。部分旧有习俗逐渐被淡化或摈弃,新的习惯取而代之,新的年味也不断诞生,生生不息。

图片来源:Ninemer Communications

如今在新加坡,农历新年期间依然能够见到持续多年举办的相关活动,如牛车水年货市场、春到河畔、妆艺大游行等。酝酿年味之余,它们也成了新加坡人过农历新年的一种新习惯,在不同人心中,滋味各异。这一期,让我们和你一起来——品尝新加坡的年味。

传统味 | 今时旧地寻古味

要说新加坡最有传统年味的地方,肯定是牛车水。每到新年,牛车水就像一个百宝袋,凡是有关年节的事物,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新年万事通”不是一蹴而就,似乎从有牛车水以来便是如此。

旧时农历新年期间的牛车水。图片来源:Michael Jefferiesa

杨昌泰:年货市场不复当年
生于牛车水,长于牛车水的新加坡书法家杨昌泰,对此地感情很深。他表示,小时候父亲是小贩,以售卖烧肉为生,在农历新年期间照常营业,使家里的年味倍增。1960年代,牛车水在新年前夕几乎24小时不打烊。全岛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打点新年大小事。
“当时住在偏远的樟宜居民,一个月都买不到一次猪肉,更别说是烧肉,所以新年时他们一定会到牛车水添购新年用品。因为东西很齐全。”杨昌泰这么说。其实不仅是食物,广东人所需的祭拜用品,也只有在牛车水才能找到。这里于是成为了本地人“唯一”和“必须”在农历新年走一趟的目的地。尤其在年货市场诞生之后,年味显而易见。

现在的年货市场和以前的对比,人潮不减,却失去了一些传统特色。根据杨昌泰的叙述,以前的摊位主要以售卖应节食品为主,此外还有新年唱片、订制专属贺年卡及挥春等。“以前牛车水会有人摆摊帮忙写信,新年前夕写信人会化身挥春好手,开始售卖春联。”杨昌泰表示,新年周边商品可营造更浓郁的传统年味,只可惜如今听新年歌曲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贺年卡也变成以电子形式发送,就连春联也能用打印版替代人手挥毫。时代的蜕变,真教人感慨万千。

白进火:手作灯笼牵出人情味
传统看似消失在时代洪流的当儿,往往一个转身,又能发现它的蛛丝马迹。位于摩士街36号的百年老店白新春茶庄,至今保留了以手作“红包封灯笼”布置店面的老习惯。这家致力于推广南洋茶文化的茶庄,在本地有口皆碑。“农历新年对传统行业很重要,它代表了传承的理念。我们不只要过新年,还要将店里布置得喜气洋洋。”白新春茶庄第四代掌门人白进火表示,他们会将前一年印制失误的红包封,转交给一些附近的老居民,让他们发挥创意,制作出红包封灯笼。

这些灯笼在店里一挂就是一年,隔年卸下经过一轮清洗后,再转送给慈善团体或学校,从1998年开始至今,从不间断。其实,店家大可购买现成的饰品,但仍坚持付费让老居民亲手制作,“这是白新春和老居民之间的情谊与牵绊。”白进火认为,这就是属于他们独有的年味。

香火味 | 为人为己为文化

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庙宇不少,每到农历新年,到庙里拜拜的信众多不胜数,但这不意味着信众们平日里“偷懒”,而是希望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让自己或身边亲友能得到神明的庇佑,在未来的一年里都能被好事关照。因此在这段期间,各大庙宇的香火总是特别鼎盛。

百年历史的四马路观音堂是信众在新年期间必报到的神庙之一。 图片来源:Clarissa Eyu
神庙里的信徒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福。 图片来源:digitalpimp.a

尤祥瑞:跨年导览游神庙
农历新年上庙宇,有人为了烧香祈福,也有人为了文化传承。新加坡传统文化学会成员Victor(尤祥瑞)于十多年前开始组织“除夕夜神庙导览”活动,将新加坡的神庙文化介绍给更多人认识。导览团于每年除夕夜11点从天福宫启程,途经多间庙宇,抵达最后一站时是清晨5点,耗时耗力。

Victor坚持做下去的原因,是为了见证这些庙宇的转变。“希望可以带领不同的人群,认识牛车水文化,也让新加坡的神庙文化传承下去。”他最开心的是,见到每年都有新面孔出现,因为这证明了不断有人积极探索和珍惜本土文化。若有兴趣参与可关注Victor的脸书:www.facebook.com/tao.victor

 

张瑞祥:合家上香求平安
道道地地的新加坡人张瑞祥(Lawrence)从小就养成与家人在除夕晚上,一起去四马路观音堂祈福的习惯,不过他倒是没有“抢头香”的经历。“我们求的是一年平安顺利。”张瑞祥说,祈福是一种让心灵得到慰藉的仪式。虽然从未感应过神明显灵,却有朋友在拜拜的过程中悄然落泪,他想这或许就是神明给予信众的安慰。到四马路观音堂对张瑞祥而言是新年必做之事,询及他哪天不到四马路观音堂拜拜会否不习惯,他笃定地回答:“只要我在新加坡,就必定会到那里上柱香。”

张瑞祥的虔诚,传承自家人。小时候,每到除夕,吃过团圆饭后,张瑞祥一家人便会到牛车水年货市场凑热闹,再到四马路观音堂拜拜,母亲还会把观音堂的大香“请”回家。运送大香的过程难忘且有趣,他记忆犹新地说:“先要把车窗摇下,把点着的香头搁在车窗外才能开车回家。”这种在车里举着香的画面,也只有过年才有。

新潮味 | 团聚意义大于节庆

对年轻一辈而言,农历新年是网络平台打卡或更新状态的好题材。同好之间可以互相比拼:谁家的团圆饭更丰盛、谁家的全家福更多人、谁先去了最新的春到河畔……除此之外,这个传统节日带给他们的,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年味是否存在?如果有,是什么?

李奉勤:传统有趣相加,新年再流行
长辈们总以为年轻人不懂得珍惜、保留传统,对于旧有习俗不屑一顾,事实是否如此?新加坡知名Instagrammer——Maya(李奉勤),在网络上看来作风洋派,其实对农历新年有着很深的情意结。“儿时过年气氛比较浓烈,可能是因为爷爷奶奶还在世,家里的凝聚力特别好,亲朋戚友聚在一起,总有很多家常话可聊。”在Maya的记忆中,童年时有长辈在的新年截然不同,“节目”满满。无论是全家人一起大扫除、做年饼、办年货,又或同桌吃团圆饭,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过节的幸福。

如今虽然没有了从前长辈在时的凝聚力,过年家中依然少不了应节必需品,比如年花和年饼。一般上,农历新年期间Maya不安排出国或工作,会留在家招待前来拜访的亲友。“即便喜庆气氛不如从前,农历新年仍给了我们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翁,询及Maya未来新年将如何转变时,她表示如今流行复古。言下之意:流行总是不断轮转,旧的哪天也会成“新”。她希望能够将旧有的过年好传统或习俗重新诠释后让新一代接纳,让它们再次成为普及的年味。

用曼陀罗方式编制的“春”和“吉”是富有新意的春节摆设。图片来源:Fannie

刘玉瑩:合家团圆就是过年

从马来西亚嫁到新加坡的曼陀罗手作达人Fannie(刘玉瑩)表示,夫家过年比较非传统,家人常会趁农历新年的长假出国旅游。“虽然不能在正日(除夕)吃团圆饭,但少不了提前聚一聚。”对她而言,团聚无谓提早或延迟,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就是团圆,有家人的日子即是过年。

目前,Fannie育有一名11岁的儿子。她在教育孩子学习传统思想上也费尽心思:“农历新年的文化不能到此为止,必须灌输下一代正确的观念。”Fannie以身作则,花心思以自己擅长的曼陀罗手作为基础,用绳子缠绕出贺岁的图案,如“春”、“吉”、橘子、黄梨等,让孩子看她如何使用新鲜的元素制作新年饰品,让传统染上崭新的年味。

Fannie在新年时必拍一张全家福。图片来源:Fannie

 

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0/ ISSUE JAN《五彩缤纷 摩洛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