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生活 Lifestyle饮食 Food

用餐愉筷

The Story of Chopsticks Part 1

每到除夕夜,传统华人的年夜饭桌上总少不了碗筷。你可知筷子这再寻常不过的餐具究竟何时发明,又有着什么样的演变?

摄图网、Flickr、CTPphoto、Unsplash/图           洪慧玲、吕美姿/文           陈安琪/绘&设计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饮食文化《用餐愉筷 

筷子是传统华人生活中再日常不过的用品,它看来平平无奇,却拥有至少3,000年历史。筷子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习俗的代表之一,也与历史、宗教、文化等息息相关。《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指出,世界上每5个人就有1人使用筷子,可见其普及程度。日本学者认为,筷子的使用与儒家文化有关,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亚洲区域存在着“筷子文化圈”;这与受基督教文明影响的刀叉进食,和受伊斯兰教影响的手指进食并称全球三大文明圈。

别看筷子构造简单,它可是历经3,000多年岁月洗礼,为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标志之一。Nauval Hilmi摄

研究者普遍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这一种在古代被称为“箸”“梜”“挟提”的餐具,起源可追溯至商代。《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明3,000多年前的商纣王时期已经出现象牙筷,而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铜筷子,也证明了筷子早在商代就已存在。

战国时期始流行

学者推断筷子的雏形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演变发展,到了商代,才有了文字纪录。然而筷子的使用早期并未普及至民间,春秋时期的平民依旧用手进食,直至战国时期,百姓才开始流行使用包括筷子在内的餐具。

筷子的普及和儒家思想、民间作物及烹饪方法关系密切。《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为“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儒家讲求礼乐,进食当优雅,随着西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饮食观也受到影响。只能一小口取食的筷子,顺理成章大热起来。另外,小麦引进华夏地带后成了主粮之一,加上炒菜广受欢迎,能够夹起面条、便于吃热菜和小块食材的筷子自然大行其道。

面条的发明使筷子的使用更为普及。摄图网 图

从“箸”到“筷子”

《筷子:饮食与文化》作者、历史学者王晴佳表示,中原人于唐代时开始认为相比用手进食,使用筷子是文明形式的表现,这种认知是“筷子文化圈”的开始。而各国的往来促进经贸与文化上的交流,推断筷子文化也随之流传至周边地区。据记载,宋代的用餐有了更完备的礼仪规则,约束人们进餐、用筷时须干净俐落、举止优雅。朱熹的《童蒙须知》便规定:“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王晴佳认为,直至明代开始,筷子的使用才开始俗化。

早期使用筷子十分讲究礼仪,直到明代时,筷子的使用才开始俗化。摄图网 图

筷子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梜”“ 荚”,汉代叫“箸”,唐代时也称“筯”,为何最后成了“筷子”?明代文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中有相关记载:“筷子”的称号始于吴中地区。由于“箸”与“住”同音,当时吴中船民和渔民十分忌讳,担心船“住”没生意、船“蛀”失生计,因此反其道称其为“快儿”“快子”,随后被民间广为接受,并演变成为了“筷子”。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JAN《冰之王国格陵兰》翻开第104-107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