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Food

伏日高温,吃冰解暑:古人的消暑法

Hot Days, Eat Cool Part 1

二十四节气进入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伏天一般介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这炎热的近40天里,现代人尚能吃冰棒、喝冷饮,但古代人又是如何借用饮食消暑呢?

CTPphoto、摄图网等/图        李诗琴/文        陈安琪/设计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AUG  饮食文化 《游,在五台之间

中国制冰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周礼》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有“冰政”部门,负责在冬季制作和储存冰块于冰窖中,以供王室夏天使用;冰政的掌管者“凌人”更是专门为王室制作冷饮。春秋时期已有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的“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指的便是去了酒糟的米酒,冰镇后喝起来香醇又清凉。

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青铜冰鉴。Wikimedia CC图 

周朝就已有的冰鉴,是个类似冰箱的盛冰容器,依年代不同,由陶、青铜或木制成。其外形似箱子,里头分成内外壁,如“回”字。将食物或饮料放入内壁中,外围放上冰块再盖上盖子,就能制成冷饮,是一个同时能冰镇食物和为室内降温的法宝。

不过,当时贮藏冰块不易,因此只有得到天子赏赐或住所具有藏冰条件的达官显要,才有机会使用冰块,普通百姓基本上与冷饮无缘。可以说,家有储冰室与否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米酒历史久远,据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Jie Ping 摄

隋唐时期开始流行“饮子”,类似我们今日的凉茶。它以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既解渴又能清热解毒,很受欢迎,城里大街小巷可见不少茶铺出售饮子。五代文学家王仁裕的笔记小说《玉堂闲话》中更提到,长安城里有一家饮子店所售卖的饮子能治疗多种疾病,且一喝见效,因此生意火红。

冰块走入寻常百姓家

高温酷暑,各类冰饮成了人们的宠儿。Shenggeng Lin 摄

大约在同一时期,工匠们偶然发现制作火药的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至结冰,且能重复使用。这个发现促进了夏季饮食的繁荣,有冰商冬天制冰藏冰,夏天再拿出来售卖,冰铺开始出现。唐末五代小说家王定保所编撰的轶事小说集《唐摭言•自负》中,就提到一件趣事:有冰商趁大热天抬高冰价,顾客一气之下不买了,最后贪心冰商的冰全化了。

冰块普及化,让古人解暑的冷饮选择变多了,如酥山、冰雪冷元子、冰酪、酸梅汤等。光听名字,你是否已感受到一丝凉意?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1/ ISSUE AUG游,在五台之间》翻开第102-105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