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乐韵人生的阿美族

Amis People: A Beautiful Race Who Lives A Musical Life

阿美族是台湾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最多的部落,目前约21万人口,占台湾原住民人口三分之一。而它的历史更久远,据考古推断,阿美族约在4,000至5,000年前已在台湾留下生活的足迹。要认识阿美族,可从族群名字──阿美(Amis)及音乐入手。音乐学家吕钰秀说:“阿美族祭仪性歌舞及休闲性歌舞丰富多彩,常让人一提到台湾原住民歌舞,就联想到阿美族。”可见音乐是认识阿美族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字&图片:余晴峰     整理:邓颖蕙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9 / ISSUE OCTOBER 民游四方《乐韵人生的阿美族
不是人人都懂音符,所以在打开阿美族的音乐章节前,可从其名字“阿美”(Amis)去认识。阿美族自称为“Pangcah”(邦查),意思是“人”、“同族人”。台东的阿美族人多数住在卑南族的北边,所以被卑南族人称为“Amis”;Amis即是有北方人、北方民族之意,后来Amis被学术界采用,渐渐广为人知。也许是Amis 较Pangcah容易发音,而且Amis音译成中文“阿美”,字的意思漂亮、易记,顺理成章,“阿美族”就成为他们和外界联系的名字。但阿美族人喜欢自称邦查,而非阿美。

懂中文的人,听到“阿美族”,自然联想美丽,美丽令人联想到艺术。但是,在阿美语中没有“艺术”这个词,现在的阿美语直接以“isu”来指涉艺术。然而阿美语中有一个词跟审美有关联,那就是“makaphay”,意思是漂亮的、美丽的,其词根为kapah,意谓年轻人。因此,在阿美族文化里,美丽事物通常与年轻人的活力与特质有关。

穿着传统服饰的阿美族少女们满脸活泼的笑容。 摄影:郑杰文

少见的鼻笛演奏

到访台东县成功镇的阿美族民俗中心,其中一项文化活动重头戏是欣赏旮亘乐团的演出。旮亘音译“哥梗”,又称竹钟,是阿美族招赘时用来报喜的用具,由高矮各异、宽窄不一的竹筒制成。当日的演出者是年轻人及小朋友,小朋友大概处于就读小学高年段的年纪。当中一位小妹妹更演奏鼻笛(以鼻吹奏笛子),但鼻笛不是阿美族独有的乐器,排湾、布农等族也有。

旮亘乐团的阿美族小妹妹在吹奏鼻笛。 摄影:余晴峰

乐手敲打这些竹筒,节奏豪放爽朗。头戴花帽的老阿嬷走上前,嘹亮的歌声与乐器声互相配合,使人不由得想闻歌起舞。这种明朗活泼的歌舞感,是阿美族音乐一个鲜明的特色,听起来非常欢乐。唯一教我困惑的是:老阿嬷hai啊hoi啊地唱,完全听不懂歌词的内容。

虚词歌考倒听众

本来我就不会阿美族语言,听不懂阿美族歌词也算不上奇怪,只是当表演结束,我上前问歌者时才发现:原来不是听不懂歌词,而是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歌词。老阿嬷解释,阿美族歌曲喜欢使用虚词,诸如hai、hin、hoi等,本来就没意思,演唱者随自己的感觉按音调填入旋律,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版本,意涵则根据当时的场合与情境而定,并不取决于字词本身。这对于一向听歌先听词的我来说冲击颇大,还傻呼呼地问人虚词怎么解。

亘乐团的音乐表演由小朋友担纲演奏。摄影:余晴峰
有个孩子敲打竹钟时忘记节拍,偷看身边的哥哥怎么做。摄影:余晴峰

但我想,有虚必有实吧?略作研究,才了解阿美音乐以声音为大宗,最重要的观念是以演唱禁忌之有无而划分为“生活的”或“祭仪的”两种歌谣。“生活的”以虚词为主,歌者也会因人、事、时、地、物即兴填实词;“祭仪的”歌是固定的、严肃的。歌词无论虚词或实词都较固定,尤其是固定祭仪中的神灵、祷词、祭品等关键词。喜欢使用虚词这点,反映阿美族音乐上甚至民族性上的随心倾向。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9 / ISSUE OCT 《北京 古都新趣》。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