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慢话邮政史 (二)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Post Service Part 2

虽然信件数量下降,但包裹的寄送数量在疫情后明显增加,这也是邮政服务的一种转型。

新加坡邮政、新加坡旅游局等/图              李诗琴/文                陈安琪/设计              许素菁/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October 新加坡《慢话邮政史》

项德根
10岁起开始集邮。
从集邮和自身经历,见证了新加坡邮政发展。

 

 

邮政发展见证人

作为90 后,实在很难“脑补”那个书信很慢的从前,于是决定向长辈项德根了解过去半世纪以来的邮政演变。“我小时候(1960年代)住在市区,当时市区的邮政服务已相当普遍。由于靠近邮局,邮差一天会送信3次;后来搬到大巴窑,当地邮差每天早上和下午各送1次;如今,邮差每天送信1次。当时,每个社区都由几名固定的邮差负责,他们一般都是走路或骑脚车送信;由于各社区都设有邮筒,因此人们要寄信,只需就近投入邮筒即可。”他解释。

曾经陈列于新加坡集邮馆里的红色旧邮筒。新加坡旅游局图 虽然集邮博物馆改成儿童博物馆,但项德根并不觉得可惜。Melvin Yap 摄

“大过牛车轮”的邮费

现代邮费一般按距离和信件或包裹重量计算,根据新加坡邮政官网,500克以下的普通信件,邮费为0.60SGD,但在项德根解说下,才了解原来从前的信件分为“不封口”和“封口”两种,而两者的邮费相差超过一倍——不封口信件邮费每封0.04SGD,封口信件为0.10SGD。

“贺卡就可选择以不封口信件方式寄出,因为没什么秘密。需签收的挂号信邮费更高,每封0.50SGD。当年,一瓶柠檬茶饮料也只需0.05SGD。”项德根说。原来父母说以前的“5毛钱大过牛车轮”不无道理。他续说,到了1960年代后期,不封口信件的邮费调涨至0.06SGD,封口信件邮费则是0.15SGD。“到了1973年,邮费不再以是否封口作区分,统一为0.10SGD。此后,邮费就一路调涨至今了。”他笑说。

1909年至1988年营业的北干拿路(North Canal Road)邮局。项德根提供

信封密码

透过邮戳,我们则能了解该封信件的“经手人”。项德根解释,邮戳上除了有邮局分行名字,还有一个“神秘字母”。“每名处理信件的职员都有专属的字母邮戳,从A开始。在邮政总局,邮戳字母甚至能到P,也就是说总局负责处理信件的职员共有16名。因此,透过邮戳就能得知是哪间分局的哪名职员处理了那封信件。”

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项德根也能从邮票解读出时代印记。“虽然一些款式的邮票会重印,但不同时期或版本的邮票孔数、颜色、纸质都不一样。从前邮票是以橡皮章雕刻的方式印制,这种方式成本高,因此不会常换设计,且限于当时技术,难以掌控色度的精准,每次再印的颜色都会有些许不同。”此外,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新加坡的邮票多在日本印制,纸质较薄,容易损坏,因此后来改用较硬的纸质。随着日本印刷价格变高,邮票转为送往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地印刷,纸质和印刷方式也跟着不同。

搜寻资料时发现,原本的新加坡集邮馆已改为儿童博物馆,问起项德根是否会对下一代少了一个可以了解邮政历史的去处感到惋惜时,他说如今年轻一代能透过展览和面簿等渠道了解资讯,不一定非得到博物馆。“生活总得继续,我们不能守旧,邮政的发展和经营也是如此。”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October《乐游青岛》翻开第84-91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