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庙宇文化 历久不衰

Temple Culture in Alive Part 01

要做到国际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留并存不是难事,这一点在新加坡有了最佳的体现。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或许外人看来当地人应作风洋派,信仰如是,其实不然。新加坡尽力地保留华人传统文化,佛道教盛行,不大的国土上,数百间华人庙宇香火鼎盛,保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平安幸福。

文字:邓颖蕙     图片:新加坡旅游局、Unsplash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MARCH 新加坡 《庙宇文化 历久不衰》

新加坡是座美丽的宝岛,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地交相辉映。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到兴都教,世界各大宗教汇集于此。在这些宗教之中,佛教是当地最主要的宗教,信众超过100万人,33.2%的新加坡人为佛教徒,其中包括北传(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金刚乘)佛教教徒。

新加坡不少庙宇可见精致的木雕和石柱,体现传统工艺之美。 摄影:Annie Spratt

尽管如此,新加坡的佛教在组织和实践上并没有完全遵循原本的传统教义,大多数都是由创始僧侣或信众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另外,新加坡的佛寺形式上,也与中国、泰国等传统佛寺有所差异。在中国内陆文明和东南亚海洋文明的互动碰撞中,新加坡形成了本土化的宗教特点——具有混合性的宗教模式。佛教、道教和儒教彼此融合这一特点,显现于在新加坡华人庙宇中。民众崇拜佛、道、儒三教神佛,也有不少供奉祖先、神仙、圣贤等。

牛车水佛牙寺龙华院内设计精妙,展示丰富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摄影:Carson Arias

位于合洛路的玉皇殿,就是三教交会的典型庙宇,庙内供奉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儒教的孔子与祖先牌位;道教的玉皇大帝、南斗七星、北斗七星、二十四天将与三元大帝。至于四马路观音堂则是佛寺,也是道观,正殿中间供奉的是准提菩萨,右边供奉达摩祖师,左边是华陀先师。实际上,对于许多新加坡华人而言,信奉佛祖和崇拜地方神明几乎没有差别,但在人口普查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大约10%)将自己的宗教信仰选为道教。

佛牙寺外金刚像,雄壮威武。

庙宇文化的演变

和传统佛、道、儒宗教相比,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宗教信仰,甚至到庙宇的空间活动都发生许多变迁,这一切可追溯至新加坡华人的历史。1819年新加坡开埠,再加上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大批华人从中国南下寻找新生机。

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当中包括福建人、潮州人、广东人、客家人、 海南人、福州人等。

进一庙 礼一拜

起初,漂洋过海来异国他乡谋生的华人,通过“分炉”“分香”或“分身”等仪式,将祖籍地的神明带到居住地,并自设神龛或临时搭建茅草屋作为拜神场所,祈求神明眷顾。随后,不同的方言群和帮群,开始沿着新加坡河两岸兴建起自己的宗乡会馆和寺庙,如潮州人的粤海清庙、海南人的琼州天后宫等,奉祀祖籍神明。

庙宇是传统华人的宗教精神寄托所在。图片来源:新加坡旅游局图

不过下南洋的华人对宗教义理没有深入研究,神佛不分,因此就将各类神祇混杂供奉在同一空间。当时生活不稳定的人们入庙就拜,见神即跪,诚心诚意地向神明祈求平安、财富、健康、好运等,协助他们排忧解难。大大小小的庙宇成了当地华人族群顽强奋斗的见证和庇佑者,而如此特殊的庙宇文化延续至今,也成了新加坡历史的印记之一。

牛车水拥有多间具传统色彩的庙宇。图片来源:新加坡旅游局

下期预告:新加坡庙宇的发展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1/ ISSUE MAR《大阪的朝气方式》。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