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纯粹觉得好玩而已,现在则想要认真推广潮剧。如果可以招收有兴趣的年轻人来接触,谁不想呢?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新加坡旅游局、flicker/ 图 李诗琴 / 文 陈安琪/ 设计 吴承宪/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FEBRUARY 新加坡《方言文化封存》
洪淑君 虽然年仅25岁,但与另外两位弟弟挑起新加坡新怡梨興潮剧团第三代接班人大梁。该剧团除了表演潮剧和清唱,还是新加坡最后一支铁枝木偶剧团。平日都与家人都用福建或潮语沟通,这对她来说稀松平常。洪淑君提供
本地华人方言掌握能力下降,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以方言为主要媒介的传统表演也走向没落。年轻人除了对这些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因不谙方言、无法明白演出内容而少接触,这让与王依婷年纪相仿,从事潮剧演出多年的洪淑君感触颇多。
在戏班出生、长大的洪淑君,从小就接触潮州大戏,8岁时已参与剧团的小角色演出。11岁左右时外婆离世后,洪淑君妈妈得打理剧团,加之剧团人员越来越少,妈妈的辛劳看在这位小女孩的眼里,便想要帮忙减轻妈妈的负担。
新怡梨興潮剧团的成员目前有几名年轻人,当中包括洪淑君三姐弟。洪淑君提供
“我从小在戏班长大,看都看会了。有一次我自己找剧团里一位阿姨帮我打扮后,演唱了一段《京城会》。当时我只会听但不怎么会说潮语,是那位阿姨在后台讲一句,我就跟着唱一句;动作也都是多年来在剧团里不知不觉记下来的。”
自主学习潮剧
新怡梨興潮剧团也是新加坡最后一支铁枝木偶剧团。洪淑君提供
对于这段经历,洪淑君本身没什么印象,但妈妈说当她看到这一幕时十分惊讶。有趣的是,由于剧团里的叔叔阿姨们对《京城会》的台词早已熟记于心,不需看谱,因此洪淑君一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原来《京城会》是有剧谱的。
《京城会》之后,洪淑君开始学习其它潮剧剧目并参与演出。她还记得自己真正上台当主角的第一出剧是在《井边会》中饰演李三娘。“我以前都不会说潮州话,学习潮剧初期,都是先从优管上学习,再由妈妈纠正一些发音等。”
问起潮剧的发音是否与日常潮语不同,以及中国不同地区的潮语发音差异是否影响潮剧发音,洪淑君说潮剧剧本和发音都是固定的,惟潮剧用词会较斯文。举例来说,我们一般会话时说“你吃饱了没有?”,但演剧时则说“你可曾用餐?”。
尽力保留传统文化
若没有年轻一代愿意学习,传统方言剧讲走向没落。洪淑君提供
新怡梨興潮剧团是1974年洪淑君外婆从他人手中接手后成立。除了潮剧,剧团还有清唱演出,也是新加坡最后一支铁枝木偶剧团,目前整个剧团只有10余人。从11岁时第一次参与主角演出,这位孝顺的小女孩起初只是想帮妈妈减轻负担,也认为潮剧很有趣,没想到最后产生兴趣并认真对待起来,两位弟弟也成了专业潮剧演员。对她而言,如果对潮剧感兴趣,又能当成职业,有何不可?洪淑君也一直努力推广潮剧,包括去学校和文物馆表演、让观众接触和体验,无奈效果不显著。
传统艺术就跟许多消失的行业和拆除的老建筑一样,存在的时候没什么人关注,结束时很多人都觉得惋惜,洪淑君说她还是希望可以尽可能保留这项传统文化, “一定会不容易,但是尽量吧!传统街戏是新加坡的传统特色,以后我也会想让孩子学习,否则就没人继承了。”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19/ ISSUE FEBRUARY《中朝边境》翻开第86-87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