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孝道 道德不是绑架 (上)

Filial Piety: Morality is not Kidnapping Part 1

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无疑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主线,其观念源远流长,甚至甲骨文中就有“孝”的象形字。但,长久以来我们被灌输的孝道观念,真的是正确的吗?

摄图网、CTPphoto等/图          李欣洳/文&设计         许素菁/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111  文化《孝道 道德不是绑架》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办人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被奉为“百行之先”“为仁之本”,是人伦纲常的根本。“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周代,但以祭祀祖先为主,带有宗教色彩。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继承发展了周代的理念后,对孝道进行了新的诠释,才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在《论语》《孝经》等书里均有阐述儒家孝道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汉代开始,更是倡导以孝治天下,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以孝为尊。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 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景帝等,表明了朝廷的政治追求和对孝道的尊崇。经过儒学的弘扬和历代帝王的推崇,孝道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深深刻进炎黄子孙的骨子里。

不合时宜的道德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简称《二十四孝》,由元代郭居业撰,讲述了中国古代24位孝子向父母行孝的故事。作为儿童读物,其本意是为了弘扬孝道、赞扬为父母献身的精神,但部分故事后人读来有些匪夷所思、骇人听闻,让人怀疑是否真的适合儿童阅读。

“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弃官寻母”等是《二十四孝》里少数合乎常理的故事,余下的不是涉及怪力乱神,就是违反常理。如“埋儿奉母”“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故事里的尽孝行为是不合情理的,甚至会危及性命。鲁迅也曾在其作《朝花夕拾》中批评诸如封建孝道罔顾儿童的性命,“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文殊山石窟二十四孝彩绘图,通过绘画传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道德和罐头一样,是有保质期的。过了期限,它就会腐烂、变质,变成废品甚至毒物。《二十四孝》教人尽孝的意图是好,也不能否认它在当时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但其所宣扬的封建孝道在现代看来已是不合时宜,中国著名哲学家楼宇烈也曾表明,儒家伦理中的那些封建思想可称之为糟粕。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孝道的思想及标准已不适用于现今社会,不应被传承、效仿、弘扬。

想看更多?

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0/ ISSUE MAY《重返草原帝国》翻开第100-10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