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狮城华语剧场——最好与最坏的时代

Reimagine the Chinese Theatre in Singapore Part 02

1950年代,华语戏剧持续繁荣,几乎每间华文中学都设有戏剧会,并与活跃的学运、工运关系紧密,本土意识高涨。1955年,一群华文教师和新闻工作者更成立新加坡华语现代戏剧的首个剧场——新加坡艺术剧场。

文字:邓颖蕙     图片:有关单位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APRIL 新加坡 《华语剧场的独想》

1968年郭宝崑作品《喂,醒醒!》,描述一位小妹因虚荣心作祟落入色情贩子圈套, 成为导游女郎。图片来源:杨世斌及TOY肥料厂

1959年,新加坡摆脱英殖民掌控实现自治,1960年代的戏剧内容开始以建构国家意识以及本土文化身份为主流。197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虽获不错的经济收益,不过也浮现社会问题。关怀底层社群是当时戏剧看重的主题。

郭宝崑于1986年成立新加坡首个双语剧团——实践剧场。图片来源:实践剧场

到了19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以英语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语言,导致华语被边缘化,是对华语戏剧致命的一击。这种不利的状况持续到1980年代,华语戏剧圈探讨和表述认同新加坡的社会主流意识,才有了重整再生的情况。

集编剧、导演、艺术教育家于一身的“新加坡剧场之父”郭宝崑(1939年- 2002年)可说是当时的领航者。除了促成新加坡戏剧团体联合会(1989年-1996年)的诞生,他也开创了戏剧新局面。

崛起的多元格局

在整个语言环境和观众群观改变之下,郭宝崑突破以一种语言为主导的屏障,先在戏剧创作中,走向华、英双语。随后,他更发展出全新的剧场语言呈献方式:人物操不同语种的特点,表现本土主体意识。

像是在《寻找小猫的妈妈》(1988年)中,上小学的孩子说英语、华语,有时也会以粤语和闽南语交流;主角妈妈只会讲闽南语;向警察汇报情况的妇女讲着潮州话;印度老人只说淡米尔语;“语言全能”的警察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寻找小猫的妈妈》以多语言演出,探讨­新加坡两代人的代沟及关系疏远问题。图片来源:猴纸剧坊官网

他的戏让不同文化、语言源流的本地观众坐在同一剧场欣赏演出,产生共鸣,也因此吸引更多观众。郭宝崑使用了观众熟悉、贴近生活的语言内容,不仅引发讨论,也影响着后辈,往后不少剧场新生代双语兼通,创作多语言的剧场作品。就此华语戏剧的概念产生变化,也挑战了新加坡戏剧原本界限分明的语言戏剧源流。华语剧场的跨语文、跨文化转变,让新剧从“族群文学”升格到“国家文学”,成为新加坡独有的艺术骄傲。

新加坡艺术剧场从创团至今都以制作华语儿童剧为主要业务。图片来源:新加坡艺术剧场官网

上期回顾:狮城华语剧场——从前有部好戏
下期预告:狮城华语剧场——当代剧场说什么

点此可订阅《畅游行》杂志2021/ ISSUE APR《看赏江西》,抢先阅读完整文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