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回回的宁夏 伊斯兰风情画

Hui: Mulism in Ningxia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不仅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回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语说:“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我们不妨从这三件最司空见惯的对象入手,走进回回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

文字:武仲林     图片:刘兵、雍根业、陈一年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18 / ISSUE AUGUST 民游四方《回回的宁夏 伊斯兰风情画

距银川20公里的永宁县,从明代起就是标准的伊斯兰聚区。这里近年新修的中华回乡文化园,主体大门仿印度泰姬陵设计,气势恢弘,里面有中国最大的回族博物馆、中国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和回族民俗村,是一站式了解回族文化的地方。摄影:刘兵

“回回”在宁夏

宁夏的回族占中国回族总人数的五分一。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来华的波斯、阿拉伯传教士、商人、使节等,成为了宁夏回族的先祖。明初以来,大批回人以归附者的身份被安置在宁夏的固原、灵武一带,后逐渐遍布宁夏各地。

银川南关清真寺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历史。摄影:陈一年

关于“回回”的说法,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唐朝时,宛尕斯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他知识渊博,深受皇帝器重,允许他留居长安。几年后,宛尕斯思念家乡,要求回去,被皇帝挽留,劝他再住数月。后来,他又要求回去,皇帝惋惜地说:“他这个人呀,今天要回,明天要回,老回呀回的,要想个办法把他留住。”他就吩咐大臣:“你去给那个‘老回回’说,叫他再住个把月,等天气一好,就让他回。”从此,‘老回回’的名字就传开了。

盖碗待客

从机场前往银川的车上,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戴白帽的回民不时从眼前掠过,处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回族风情。接待我们的旅游局杨处长也是回人,他说:“按照我们的规矩,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先敬大家一碗盖碗茶。”

杨处长说,主人敬茶后,客人不能拿掉盖子,也不能吹上面的茶叶,而是用盖子刮几下,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喝。盖碗茶最讲究的是用茶盖“刮”拨茶水,加速茶叶和佐料溶解。民谚曰:“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就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味;“刮”第二遍时,茶与佐料的香味完全散发出来,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已剩下淡淡的汤色,只能用以解渴。他补充说:“如果大家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喝光,把碗口捂一下,或从中捞出红枣放到嘴里,这样主人就不会再倒茶了。”一杯盖碗茶,掀开我们对这趟旅程的无限向往。

盖碗,民间叫盅子,上有盖,下有托盘,茶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红枣、核桃、桂圆、芝麻、葡萄干、枸杞、冰糖等配料在杯中翻滚。图为宁夏回民喜爱的八宝茶,具保健功效。摄影:武仲林

我们在南关清真寺见到了阿訇(波斯语的老师或学者,是穆斯林对清真寺主持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他们有5项基本功课:念功;拜功(每日5次礼拜);课功(慷慨施舍和虔敬行为);斋功(斋月期间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斋戒);朝功(一生至少朝觐麦加一次)。适逢晌礼时间,阿訇便带我们到沐浴房和礼拜殿采访。

汤瓶作洁净之用

伊斯兰教的净礼分小净和大净。小净为冲洗部分身体部位(脸、手、脚、抹头);大净为冲洗全身(嗽口、呛鼻、洗周身)。《古兰经》说:“洗到脸时,凡是两眼看到的过失都跟水从面部消失了;洗到两手时,凡是两手触到的罪过都跟水一样消失了;洗到两脚时,凡是两脚能踩到的罪过都跟最后一滴水消失了,直到他洁白无瑕。”难怪回族有俗语说:“没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

穆斯林每天都有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5次礼拜,清真寺的水房是每次礼拜前进行大、小净的场所。摄影:马俊杰

洗大、小净的传统用具是汤瓶。女子出嫁,陪嫁要有一把汤瓶,让女儿牢记“清洁是穆斯林的本分”。婴儿出生、老人病故都需以汤瓶沐浴。沐浴房出来是肃穆庄严的礼拜大殿,除了阿訇的讲经声外,便只有穆斯林起、坐、叩拜的沙沙声。


进入回族地方的禁忌

  1. 忌在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2. 回族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
  3. 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4. 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5. 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6. 供人饮用的水井不许牲畜饮水。取水前必需洗手,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白色是最纯洁的颜色

如要体验淳厚的回族风情,可到聚居了宁夏近一半回族人的固原去。市内隆德县文化馆的张国勤先生对于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回族服饰如数家珍。回族崇尚简朴,衣、冠以白、绿、黑色为主,尤视白色最为洁净,方便礼拜时前额和鼻尖着地的无沿白帽便是回族服饰的代表。

银川新月广场上的巨型汤瓶雕塑。汤瓶卫生、轻巧,成为穆斯林宗教活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器具,甚至成了清真的标志。摄影:雍根业

白帽上也有不同的装饰,有绣花纹的、绣阿拉伯文字的等等。帽子的颜色和质地也会随季节变化,除冬季戴灰、黑色的平绒、呢子帽外,平常多戴棉布白帽。过去较多回族穆斯林礼拜时用白、黄、黑和格子的布料缠头(“戴斯塔尔”)来代替帽子,现在则只有阿訇和经常在清真寺礼拜的回族老人才会缠。

回族女子则戴盖头。按照穆斯林的教义,头发、耳朵、脖颈是妇女的羞体,不能让外面的男人看到,应加以遮盖。盖头因年纪而有所不同,少女戴蓝、绿、粉色;已婚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白色盖头又分两种:生活盖头长至肩部,为了方便干活;礼仪盖头是出远门或到公共场合、特定场合时戴的,长度吊到后背心,拖得长是为了显得庄重。

现今有人把伊斯兰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接待我们的回民都既纯朴又热情,试着多了解他们,相信你会有所改观。


摄影:武仲林

踏脚:回族独有的运动
在东汉时期由阿拉伯商人传入,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舞蹈、竞技、健身于一体的项目,盛行于唐代,并被唐太宗选入宫内进行表演。目前除了固原市泾源县园子村还有传承外,其他地方都已失传。我们见到踏脚传承人马荣堂,他身形健硕,居然还能使出连环腿,完全不像一位60岁的老人,让人直呼了不起。可喜的是,泾源县已在学校推广踏脚,以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8 / ISSUE AUG《恋恋台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