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加坡已发展成一个繁荣国家,但一些社区的怀旧情怀,却没有因而被摧毁。来到后港——新加坡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走一趟所遇见的纯朴人事物,更让我们懂得过去的美好,不忘初心。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Flickr等/图 邓颖蕙/文 陈安琪/设计 吴承宪/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 MAY新加坡《怀旧后港》
后港属于成熟的住宅区,生活十分便利。Wang Teck Heng 摄
位于新加坡东北部的后港是我国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这里有着良好、完善的社区规划和居住环境。然而在此之前,后港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住宅城镇模样大相径庭。19世纪前期的后港遍布着甘蜜和胡椒种植园,这些种植园的园主或农民多为华裔,尤以潮州人为主,他们以潮州话“Au Kang”称呼此处,意为“河港的后面”,这也成了“后港”名字的由来;而潮州人口中的那条河,指的是实龙岗河(Serangoon River)。
实龙岗河加速了当地的早期发展。在地人会使用这条河流往返马来亚和新加坡沿海地区,以运输货物和人员。随着商业活动兴起,河流附近开始出现海盗,从后港往返马来亚的乘客遭攻击事件时有耳闻,令人胆颤心惊,以致19世纪后期,有关当局在实龙岗河脚设立警局,监控当地的水道活动。这段时期,也越来越多人搬迁至后港居住,并种起其它农作物,果园和菜园逐渐取代甘蜜和胡椒种植。
建于1974年的后港3道第1座组屋。Roots.sg官网图
此时的后港除了是潮州人的聚居地,也迎来其他族群,如福建人、海南人及欧亚群体。他们在后港不同地区立足,也开始设立起多元的宗教场所、社团、学校等,以满足当地需求。在这些便利设施之外,后港也以繁忙的鱼菜市场闻名,为新加坡东北部的民众供应新鲜食材。直到1970年代后期,建屋发展局 (HDB)开始规划把后港打造为住宅城镇,并建起住屋单位以及社区设施,这里才有了今日的样子。
后港的变化
早年后港居民所认知的后港范围,与现在政府所划分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早在殖民时期,郊区主干道路上都设有石碑,并用英里(俗称“条石”)标记离市镇的距离,因此当地人以最靠近的里数称呼一个地方。1980年以前,当地人习惯将沿着实龙岗河的地段都归入后港范围内。实龙岗路上段“三条石”至“七条石”(约现在的波东巴西地铁站至后港8道)到实龙岗路上段尽头的港脚渔村,以及转左进入旧榜鹅的“八条石”至“十一条石”(榜鹅尾)都称为后港。
经有关当局规划发展后,后港范围缩小至“五条石”(与杨厝港路交界)至“七条石”(与淡宾尼路交界)地区,而原本属于后港的港脚渔村现为盛港一部分。无论如何,后港经过重重发展后,游人依然可在建筑、美食、街角中找到过去的痕迹,在这看似平凡的住宅区中发掘具怀旧气息的亮点,从中细细领会。
热闹的后港湿巴刹。Myna Bird 摄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MAY《重返草原帝国 蒙古》翻开第80-8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