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狮城以内 画外足迹:族群文化聚沙成塔

Distinct Ethnic Neighbourhoods in Singapore Part 01

自13世纪以来,新加坡便是知名国际贸易港。大量人流、物流与金流,加上精英主义治国政策大量招揽海外人才,使狮城成为汇聚不同族群、多元文化的国家。无论新旧移民,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有别于本土的异国文化与特色,让这片土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也让我们有机会身在境内看画外风景。

文字:温伟盛     图片:新加坡旅游局、Flickr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NOVEMBER 新加坡 《狮城以内 画外足迹》

说到人口结构,新加坡和邻国马来西亚极其相似,主要由华裔、马来裔与印裔,加上其他族群所组成。华、巫、印三大族群早在新加坡建国之前,便已居住在这片土地,也是最早塑造出族群特色街区的鼻祖。为人熟知的就有华人聚集的牛车水、穆斯林聚集的甘榜格南和印度人聚集的小印度。

南来华裔聚点——牛车水

牛车水是公认的唐人街。新加坡开埠者斯坦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于1822年制定新加坡首个城市规划时,将此区分配给中国南来的华族先贤作为居住地。相传,当时岛内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岛之用水皆以牛车运送,而配水中心聚集点便是唐人街,这里因而得名“牛车水”。

位于牛车水的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图片来源:新加坡旅游局

如今的牛车水购物中心,各类商店林立,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云集于此的各传统行业档口,如神像雕刻师、写信佬、木屐匠都已纷纷迁徙。在时代的巨轮下,区域内的建筑物也以旧灵魂、新面貌示人。

顺理成章的甘榜格南

相比之下,甘榜格南区穆斯林聚点的形成显得顺理成章。早在英国殖民者踏足岛屿前,这一区就已是统治岛屿的马来王朝主要活动中心。后期,阿拉伯人前来经商,为这里增添了浓郁的中东风情。

甘榜格南店铺内售卖的峇迪图样。摄影:Paris Chia

步入亚拉街(Arab Street),仍可寻获来自阿富汗及伊朗地区的精美地毯或纪念品。另外,位于马斯喀特街(Muscat Street),壮观的苏丹回教堂每年也吸引不少外国游客。每逢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这里举办的庆典活动就如嘉年华般热闹。

印裔移民群居小印度

小印度的形成要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的船只航行至新加坡。当时,随行的队伍中有众多印度助手及士兵等,他们自然成了新加坡土地上的第一批印度移民。这些移民选择聚居于新加坡最早的主干公路——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两旁,日久便形成了小印度。

小印度的街头壁画是游客喜爱的打卡点之一。摄影:Mindy Tan

19世纪至20世纪初,小印度以农业、养畜业、开采石灰、制作砖块为主要经济命脉。大家熟悉的竹脚市场,原名为 “Kandang Kerbau”(意指“水牛棚”),昔日曾是养牛和宰牛场;而淡米尔人聚居的 Sunnambu Kambam 村,中文意指石灰村,昔日作用不言而喻。到小印度除了可走访寺庙,还可一尝具特色的南北印度菜肴。

美味的印度煎饼是到小印度必尝美食。摄影:Afur Wong

黄金坊 泰国人的第二家乡

除了大家熟知的传统族群特色区域,新加坡也有不少其他族群聚集的独特区域。新加坡在开埠之前,与暹罗(泰国旧称)早有往来。当时已有大批暹罗华商,前来新加坡从事经贸活动。两国间融洽的外交关系,更凸显在暹罗国王拉玛五世首次外访他国,便选择了新加坡这件事上。在是次造访中,前者赠送了新加坡一尊泰国国宝——大象雕塑,如今展示于新加坡旧国会大厦外。

黄金坊外的四面佛香火不断。摄影:Choo Yut Shin
黄金坊Diandin Leluk泰式餐厅的打抛猪肉饭。图片来源:Diandin Leluk Thai Restaurant 面簿

早期新泰两国之间的交通系统仍未发达,不少暹罗华商会选择长途巴士为主要交通工具南下,途经马来西亚到新加坡。当时,从马、泰地区乘搭长途巴士跨境进入新加坡的游客,可选择黄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作为终站。自1980年代初,泰国开始输出劳工至新加坡后,黄金坊便逐渐成为泰籍劳工的休闲聚集地。

黄金坊是美芝路(Beach Road)的标志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有着引人注目的阶梯式梯形外观设计。建筑楼高16层,是新加坡将多项业务整合为单一综合开发项目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作为泰籍劳工聚点,购物中心内有众多泰国俱乐部、商店和餐馆。此外,这里也是前往泰国与马来西亚的长途汽车总站和票务代理机构。已有40余年历史的黄金坊,内里设施大部分已老旧简陋,但在此经营的泰国商家,仍致力于保留原有的“乡土味”,好让一众泰国同乡们得以一解乡愁。

扎根已久的“小缅甸”

新加坡与缅甸曾同是英国殖民地,自19世纪起便有贸易往来。1920年代,来往两地的飞机航班开始通行;后期更有不少缅甸籍劳工受聘从祖国到新加坡工作。新加坡为人所知的“小缅甸”,是位于大人路(Tai Jin Road)晚清园旁的缅甸玉佛寺;而哥里门街(Coleman Street)的柏龄大厦(Peninsula Plaza),则是当地缅籍劳工流连团聚的小天地。

柏龄大厦外人来人往。图片来源:Jnzl’s Photos
柏龄大厦内缅甸餐厅令人食指大动的甜品。图片来源:Inle Myanmar

生活离不开宗教,尤其对于极重视佛教的缅甸人而言。新加坡的缅甸玉佛寺是国内唯一的缅甸佛寺,也是缅甸人的宗教及社群活动中心。这座由缅甸人早期在新建立的佛寺内,有一尊令人赞叹的大理石坐佛。佛高约3.85米、重10吨,材料来自缅甸曼德勒以北48公里的实概山(Sagyin Hill)。佛像在曼德勒雕塑完工后,于1921年运抵新加坡,自此成为缅甸境外佛寺的最大坐佛。佛寺附近有多条街道的命名依缅甸地名而取,包括Rangoon Road、Mandalay Road、Shan Road等,不负“小缅甸”之名。

柏龄大厦则与黄金坊类似,大厦内满是缅甸小吃店、超市、服饰店、婚纱店、旅行社、电信行、人力仲介等,就连招牌和价目单也只列出缅甸文,可说是替在当地居住的缅甸人提供一条龙服务。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0/ ISSUE NOV《新西兰南岛 驰骋蓝色星球》。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