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啊摇,姑娘呀,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啊飘……”一首红遍半世纪的《绿岛小夜曲》,歌词描述的轻柔海风,椰树飘飘,曾牵起多少人对绿岛的美丽遐想?但在台湾历史上,其实这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建在岛上的监狱曾经埋葬了多少知识分子的青春年华。然而今天的绿岛不再孤独,每年暑假都成为度假胜地,让人沉醉在湛蓝得过分的太平洋、世界罕有的朝日温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中。
陈健文、李永杰/图 郭惠仪/文 叶永仁/设计 张竞仁、吴承宪/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19 / ISSUE JUN 封面故事 《绿岛夜曲以外》
走上名为“小长城”的步道,可清晰地看到绿岛的标志──天然形成的“哈巴狗”(中左)和“睡美人”(中右)。有忠心的小狗守护着,沉睡千年的公主也不会如歌中那样孤单吧。CTP photo
与名字不符的孤岛
距离台东富冈渔港约 45 分钟船程的绿岛,在日治时期被称做“火烧岛”,说法有几个:一是在夕阳映照下这座孤岛像被烈火焚烧;二是这里常被浓雾包围,出海打鱼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他们的家人在岛上点起篝火,作为导航;三是以前岛上没有电力,居民都以火把照明,远看就像燃烧起来的岛。到了 1949 年,国民党政府在岛上推行绿化,并把它改名做“绿岛”,沿用至今。
绿岛被海洋包围,遂成为设置监狱的理想地点,因为犯人无处可逃。1911 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岛上设立“火烧岛浮浪者收容所”(1911-1919),收容台湾各区的流氓,从此之后火烧岛就沾上恶名。到了战后,台湾经历了漫长的白色恐怖时期(1949-1987),这里就成为监禁政治犯的地方。当年被囚禁在此的犯人动辄被判刑十年以上,在岛上度过孤单辛酸的日子,使绿岛变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看上去色彩鲜艳的建筑群,却是昔日恐怖的旧监狱。CTP photo
昔日的监狱成了遗址让游客参观,但附近的“绿岛监狱”到现在还囚禁重犯。监狱旧址──新生训导处(1951-1965)和国防部绿岛感训监狱(1972-1987,另称绿洲山庄)被纳入“绿岛人权文化园区”,保留了部分建筑,又增设多个展览,是了解绿岛以至台湾近代历史的好去处。
蜡像区有多达 56 尊蜡像,展示了新生们就寝前一小时的“不自由中的自由”。在双层的狭窄空间,有人拉小提琴、拉二胡、下棋、看书。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无不令人感慨,他们本来是前途无可限量的青年啊!李吉崇摄
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戒严
夏日的绿岛,到处是学生喧闹的欢笑声,他们赶去海边逐浪、泡温泉。但他们也许没想过,60 多年前的初夏,也有一群年轻人来到风光明媚的绿岛,但经历的是迥然不同的梦魇。
进入绿岛人权文化园区前,有一座象鼻山,是受难者们俗称的“鬼门关”,因为这是他们通往监狱的必经之路。穿过这个鬼门关,不知何年何月才可以重获自由呢?郭惠仪摄
1951 年 5 月 17 日,上千名“政治犯”从基隆搭船,经过两天一夜的航程,被送到绿岛,开始了长达十多年劳动、思想改造的集中营生活。这不过是第一波,之后还有很多政治犯陆续被送到岛上。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于 1949年退守台湾,由于“恨共、恐共”心结,当权者在全台湾展开了大规模的滥捕、滥杀“共产党间谍”活动以整肃异己,但大多数都是无辜的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当时满街宣传口号:“匪谍就在你身边”、“知匪不报与匪同罪”、“检举匪谍人人有责”,更曾有人看见墙上贴有“宁可冤枉九十九人,也不放过一个匪谍”的标语。台湾各地监狱的“政治犯”人数众多,难以管理,所以很多人被移监到“绿岛新生训导处”,让绿岛成为最大的政治犯集中营。
整个牢房空无一物,只有一个蹲式马桶,通过人形纸板,可见有人上厕所,有人默默看书,有人写家书,有人透过仅有的窗户去看遥远的蓝天。他们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 30分钟的时间可以离开牢房。郭惠仪摄
那时候,谁又知道台湾会展开长达 38 年的戒严──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戒严令?
当时绿岛缺乏现代设施,所以建设都由这些要被思想改造的“新生”动手做。现在有蜡像重现这些景象:他们顶着毒辣的太阳,到海边挖礁岩,筑起围墙及房舍,辛辛苦苦的劳动竟是为了把自己关起来,这是多么讽刺的行为。
绿洲山庄曾囚禁柏杨、施明德等名人。郭惠仪摄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19/ ISSUE JUN《台湾外岛游》翻开第36-44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