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生活 Lifestyle

科举考试 (下)

Imperial Examination Part 2

经历了县试、府试、院试后,考生便是秀才。其社会地位虽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不需服国家差役和徭役、有资格进入官学上学等特权,但由于秀才人数多且无任官资格,因此并不受社会所看重。不过,成为秀才意味着考生获得参加科举正试的资格。

CTPphoto、Flickr、Wikimedia CC等/图         李诗琴/文         陈安琪/绘         李永亮/设计          许素菁/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JULY 文化 《科举考试》

进京赶考不常见

“进京赶考”指的是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的步骤,而在这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过被称为“童试”的资格考试。童试一共被分成县试、府试、院试3个级别,县试日期会于考试前一个月由县衙公告,此时考生需报名并提交“亲供”“互结”“具结”3份证明材料,官方以此确保考生来自良民世家并防止作弊。县试合格者可参加府试,通过后被称为“童生”。可别小看“童生”一词,很多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载、考了一辈子,可能都当不上童生。

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博物馆。 留荣锋 摄

经历了县试、府试、院试后,考生便是秀才。其社会地位虽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不需服国家差役和徭役、有资格进入官学上学等特权,但由于秀才人数多且无任官资格,因此并不受社会所看重。不过,成为秀才意味着考生获得参加科举正试的资格。正试也被分成乡试、会试、殿试3个级别,而通过乡试的考生为举人,代表考生正式进入了“士”这个阶层,不仅能当官,还能免役免税;举人若犯罪,地方官府也必须上报朝廷,革去其举人资格后才能对其用刑。

这幅流传下来的画作描绘了宋代皇帝在殿试上接见考生。Wikimedia CC

乡试考完的当年腊月,举人们就得启程前往北京的礼部贡院参加于隔年农历三月举行的会试,此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进京赶考”。据学者统计,明代应天府的乡试录取率为7.26%,到了清代更因人口剧增,乡试录取率低至1.68%。 由此可见,读书人进京赶考的频率,其实并不如电视剧所演的那么常见。

在仅能容下一张桌子的考棚里考完一场3天,总共3场的会试后,考生再被“刷掉”了一大部分,而那些成功突围的是为贡士,将在一个月后迎来终极考试——殿试。殿试由皇帝钦点的阅卷官阅卷,分数最高的10张试卷,交由皇帝亲自审阅。殿试成绩按分数高低分为三等,一甲有3人,即皇帝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则各有百余人。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通过考试成为进士,区别在于级别不同,而这些进士们,由此开始了仕途之路。

禁城太和殿更是殿试考场。李少白 摄

科举制废除

1904年7月4日,273名贡士参加了殿试,最终由刘春霖获得状元。隔年,清廷在宪政改革浪潮冲击下,被迫下诏废除了科举制,科举制自此在中国走入历史。很多人将今天的中国高考类比为古代的科举考试,然而《古代人的生活日常》的作者认为这种类比并不正确,因为科举更像是今日高考与公务员考试的结合:从参加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看,科举确实和高考相似,但高考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资格,科举和公务员考试则都是为了获得当官资格。 无论如何,这项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制度,虽然在执行了1,300年后被废除,但这段期间,它被传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并对当地产生影响。其中,越南更是直至1919年才废除科举制。

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JULY《夏之京都》翻开第100-10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