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越”课题横行的今日,你是否想过若真有机会穿越回古代,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在向往采菊东篱下,没事吃吃包子、来个东坡肉下饭的日子前,千万得先搞清楚所穿越的那个年代是否已经出现面粉和大米,否则极可能陷入“没饭吃、没面嗦”的困境!
摄图网、Pixabay、Wikimedia CC/图 洪慧玲/文 李永亮/设计 许素菁/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111 饮食《古人的主食演变》
饭、面、粉、粥、玉米、马铃薯、番薯……作为现代人,我们饮食上的苦恼,或许是如何从多样化的主食与配菜中作选择;然而,在社会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所纠结的却是:如何获得足够的粮食饱腹。
在地域广袤的华夏大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饮食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古时,因干旱导致作物欠收,人民饿肚子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古代老百姓在吃食方面,往往以温饱作为第一考量。加上贸易通路较少,未有太多“舶来品”,蔬菜种类匮乏且质量不高,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主要来源的主食,对追求耐饱的平民来说十分重要。
科技的进步让农业不再是“看老天脸色吃饭”的行业,图为一名农人挑着收成的玉米。Matt Briney 摄
华夏最早的主食
据考,中国最早出现的主食为黍。黍即黄米,蒸熟后口感粘腻,常被百姓用来待客。极度耐干旱的特性,使黍成为旱灾频发的古代中国重要主食之一,可惜产量不高。除了作为主食,黍早在商代便已被用来酿酒,孔子说过“黍可为酒”,可见黍的使用度之广。
黍,俗称黄米,煮熟后有粘性,可制成黄米粥、黄米糕,及酿酒。
比黍略晚被华夏人驯化为作物的是稷。稷又称粟,俗称小米。据说,稷是从“狗尾巴草”演化而来,由于产量比黍高出1倍之多,很快就取代了黍在民间的地位,被称“百谷之长”。而它的重要性,从其名日后发展出有国家之意的“社稷” 一词可见一斑。
黍、稷作为中国早期最重要的农作物,经常出现于古人的诗词与书作之中。诗经中曾多次写到黍或稷,《王风•黍离》篇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形容的是黍生长茂盛,以及稷长出嫩芽的模样;而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过故人庄》,则提及友人预备好丰盛的黄米饭和炖鸡,邀他到家中游玩。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 MAY《重返草原帝国》翻开第104-107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