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好食米,不少人更是无饭不欢。
天天吃白饭,难免觉得无趣;
换个花样,白花花的大米摇身一变熬成了粥,
又是另一番暖暖的朴实好滋味。
图片:麦翔云、郭惠仪&Flickr 文字:李婉菱 整理:陈素彬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19 / ISSUE NOVEMBER 新加坡 《米已成粥》
粥的朴实无华,仅在外表。历史上无数个艰难的年代,小小的一碗粥如同黑夜里的明灯,救活了不少平民百姓,甚至历史伟人。遥想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宋代诗人陆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都曾受惠于粥,并留下感念,足见粥在中华文化中屹立不摇的地位。
烹米为鬻
粥,是南方人的叫法,北方称之为稀饭。粥字原本作“鬻”,就像米置于鬲中烹煮之状,是运用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食物。粥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从商朝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便记载了麦、黍、禾、稻等农作物。4,000年前,它主要作为食用,250年前开始作药用。唐朝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提及:“黄帝始,烹谷为粥”,意指从远古时期的黄帝开始,最早采用蒸谷煮为粥,这是最早对于粥的记载。
神农尝“粥”
当代流行乐团五月天所唱的著名歌曲《恋爱ING》歌词中提到:“水能载粥,亦能覆舟,喂饱了生命。”其实粥的功用不止于果腹,也能药用。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医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
朴实暖心
“粥,又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自古,粥便是为人称道的神仙饮食。每当生病时,妈妈总会煮一锅热腾腾的肉碎粥,米煮得绵密软烂,搭配肉碎、胡萝卜和鸡蛋等配料。食欲减退的当儿,能吃上美味的流质食物,令人感激。留学在外,偶尔会想念妈妈煮的那碗粥,念的自然不只是其美味,也是游子想家时渴望的一份温暖。虽是最平民的食物,但粥以它朴实的姿态,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粥的养生之道
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性逐步“升级”,将食用、药用两者结合,进入了养生层次。活到八十多岁高龄的南宋诗人陆游曾为粥写下《食粥》,诗中便提及他把食粥当作养生秘诀。粥是十分“平易近人”的食物,能和许多食材或药材相和,现今的养生粥多不胜数,五谷粥、山药粥、百合粥、苡仁粥、核桃粥、黑芝麻粥、蛋花粥等,各有不同疗效,任君选择。
说粥朴实,其实它也有华丽的一面。只要搭配上高级食材,它便能“粥凭料贵”,鲍鱼粥、燕窝粥便是佳例。除了“料贵”,一些粥品也以“料多”著称。广东知名的艇仔粥中,便有鱼肉、虾仁、瘦肉、油条,有些店家甚至会加入海蜇、牛肉、鱿鱼等等,海陆空食材齐上场,营养丰富。
食粥的文化
虽统称为粥,但各地的粥品风味有所不同。南方的粥较为软绵细腻,花样繁多,凡是能作菜的食材皆可入粥;北方的稀饭则往往不作为单一主食,而是配着大饼馒头一起食用。在新马一带,粥品融合了广东粥、潮州糜的做法,一般作为清晨美食。除了大中华与东南亚华人地区,在日本也可见到粥的踪影。“菜粥”、“杂炊”等是当地人感冒时吃的食物,同时也是婴儿的断奶食品。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9 / ISSUE NOV 《女子游印度》。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