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孝道 道德不是绑架 (下)

Filial Piety: Morality is not Kidnapping Part 2

孝道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无数人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一些父母习惯用“孝顺”这个词来道德绑架子女,要子女完全顺从他们的意愿。他们认为只要子女“顺”着他们,就是“孝”的。然而,“顺”不等同于“孝”,盲目地顺从只能成为愚孝。

沈良启、pikbest等/图          李欣洳/文&设计          许素菁/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111  文化《孝道 道德不是绑架》

顺≠孝

封建孝道如今被称为“糟粕”是有原因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孝道,很多时候都是“爱错了”的“愚孝”。郭巨埋儿奉母等行为虽被编入《二十四孝》,但这种为表现孝顺而进行的毫无底线行为,遭后人诟病,并称之为愚孝。

孝道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无数人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一些父母习惯用“孝顺”这个词来道德绑架子女,要子女完全顺从他们的意愿。他们认为只要子女“顺”着他们,就是“孝”的。然而,“顺”不等同于“孝”,盲目地顺从只能成为愚孝。

传统丧礼步骤往往沉长繁琐,是由于传统孝道丧祭之礼,认为其乃对逝者和先祖尽孝的最后表现。

在《孝经》中,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加以否定,并回答:“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其大意为若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而不是盲目从之,这才是真正的孝与忠;盲目听从父亲的命令,让父亲陷于不义,又怎能称为孝?

因时制宜的孝道

“父为子纲”这个传统孝道的本质是上下级关系,放到现在已不合时宜。现代社会提倡平等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因此现代的孝道也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基于感情而自愿做出的行为,而不是出于父母的权威或受外界的制约。

对于工作忙碌的现代人来说,陪父母吃饭也可作为尽孝的一种方式。

如今的社会,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拼,因而不能常伴父母左右,及时尽孝。中国内地有关单位在2012年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的行动标准,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亲自给父母做饭”“教父母上网”“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比起600多年前的《二十四孝》,此版准则更符合现代社会,但依旧引起了争议。

子女想对父母尽孝的心,是无法用标准去衡量的。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或许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易达成,但并非做不到就应被打上“不孝”的标签。比起准则,它更像一个提醒,让人们不要因忙碌而忽略了父母。双亲节即将到来,如果你已经离家很久,打个电话给父母或找个时间回家看看吧!

郭巨埋儿奉母

 

晋代有个人叫郭巨,原本家境富裕,在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分文未求,且独自供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他的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个儿子,他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经常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郭巨见状,觉得儿子的存在影响他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量说:“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其大意为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妻子不敢违背他,只好答应。

上天被郭巨的孝行所感动,于是当夫妇俩挖坑准备把儿子埋掉时,挖出了一坛天赐的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两人得到黄金,生活不再拮据,能够继续孝敬母亲同时抚养儿子。从此,郭巨不仅一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其孝顺的美名也传遍天下,为人赞扬。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   MAY《重返草原帝国》翻开第100-10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