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0 / ISSUE APR 新加坡《裕廊西游记》
提到裕廊,我们许多人大概都会联想到飞禽公园、造船厂或工业区。其实,这一西部重镇也有丰富、精彩的过去,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登上裕廊山,看名人种下的树木傲然挺立,也俯瞰工业区的灯火与繁荣。1970年后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各种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裕廊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砖块制造地,每月生产超过三百万砖块。除了砖块,这里也有不少陶器厂,其中最具盛名的是龙窑陶器,后来人们干脆把龙窑所在的玉宝村(Gek Poh Village)也称为龙窑村。过往裕廊的乡村人家,不是饲养牲畜、种菜务农,就是到龙窑工作。
裕廊地区瓷土资源丰富
所谓陶瓷,是指以陶土和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器物。中国使用陶瓷的历史超过5,000年,英语中的“China”指的不仅是中国,也有陶瓷的意思,足见中国在世界陶瓷发展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除了一般人熟知的江西景德镇,中国各地陶瓷手工业也蓬勃发展,例如广东佛山、潮州与福建德化,都是明清时期的陶瓷业重镇。
在早期新加坡人的生活中,陶瓷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裕廊地区瓷土资源丰富,在历史上是新加坡重要的陶瓷业中心,其它烧窑的地区还包括实龙岗、乌敏岛和德光岛。裕廊20世纪初的制陶方式还很原始,砖厂利用牛只先将粘土踩成糊状,再由工人塑形送烧。二战前夕,机器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裕廊地区的陶瓷产量,上世纪70年代达至顶峰,当时最大的私人砖厂一个月就可生产出高达三百万块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裕廊窑厂所生产的陶器以割胶用杯、胡姬花盆为主。当地全盛时期有多达十几条龙窑,多为潮州枫溪人经营。由于维持龙窑成本过高,且简单的产品缺乏市场,同时面对高昂土地费的压力,许多制陶公司都已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仅剩位于罗弄大华士的陶光工艺仍在坚守,让人们得以在本地见到传统龙窑的面貌。只是陶光工艺的土地租约目前仅延长至2023年,未来的发展仍是未知数。
龙窑薪火相传
龙窑是一种建在坡地上的窑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末年,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具有一定的坡度,而且斜卧似龙而得名。在这类窑炉长达数十米的空间里,能够烧制大量的陶胚。加入木材燃烧后,窑内火焰平行流动,使燃烧段逐步向后移,既能减少热量损失,又能提高燃烧的温度,烧成温度最高可达到1,260°C。陶光工艺一年只烧窑三至四次,还能在裕廊见到这一传统工艺,真的很难得。
陶光的龙窑由潮州枫溪人于上世纪40年代创立,1965年由陈钦赐购得,1980年传给儿子陈德育,目前则是由陈德育的侄女陈思慧继续传承家族事业。除了制作传统娘惹瓷,他们也推出许多可爱温暖的产品,如龙猫餐具、动物高脚杯、小鱼碗碟等等。此外,陶光的陶瓷作坊,也是许多游客观光或体验陶艺的好去处。虽然面对新时代抛出的重重难题,但这座历史悠久的龙窑,仍在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努力让烧窑的精神薪火相传。
陶光工艺
85 Lorong Tawas, Singapore 639823
路线:搭乘199号巴士,在Bef Lor Danau巴士站下车,步行约10分钟即可抵达。
时间:9am – 5pm
电话:+65 6268 6121
网址:www.potteryjungle.com 课程与导览活动费用请直接向陶光工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