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狮子 西方来的兽王

Lion:King of beasts from the west

狮子素有“百兽之王”之称,其故乡在西亚、非洲、南美等地。中国不产狮子,但晋人郭璞为先秦文献《尔雅》作注时曾提及“即师子也”,由此可见先秦的中原人已知道这种猛兽(古称“狻猊”)。汉代有“师子”一称,中国人尊称老师为“子”,如孔子、孟子等,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对狮子有崇敬之心。

文字整理:杨敏聪     图片:任忠豪、王苗、钱杆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18 / ISSUE SEP  游一带看一路《西方来的兽王》

北宋皇陵的石狮。宋代的石狮变得慈爱,最明显的变革是颈上挂着一条颈饰,代表它已变成驯化的动物。摄影:马耀俊

中国人真正认识狮子及西方的狮文化,约在公元前122年,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便有月氏国(克什米尔、阿富汗)、安息(古波斯)等遣使献狮子作贡品。汉武帝用来打猎娱乐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养着狮子、大象、汗血宝马等各种珍禽异兽,而上林苑门口的石狮子,可能是中国镇门石狮的最早起源和狮文化的发端。

在古代,铺首象征着坚固和安全,因此民间有“兽面衔环辟不祥”之说。

随着宗教的影响,狮子的形象更被神化。古代民间传说的守墓神兽“辟邪”的外形就是肩披两翼的狮子,由于古人相信只要乘上翼兽,人死后就能成仙,故此统治者会要求工匠在石狮身上雕上双翼,让冥间的主人飞升成仙。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传入,在佛教中具有神性的狮子也被奉为灵兽,雄狮被认为是佛陀的象征,佛陀说法被称为“狮子吼”等,狮子遂被视为神明的化身受人们所崇拜。

位于南京的梁朝萧景墓前。特征是腹侧的双翼、胸前的卷毛和垂胸的长舌,造型夸张,突出动态。摄影:李璧蕙

唐朝太宗和玄宗年间,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波斯国等都进贡狮子,唐太宗还命阎立本画过《狮子图》。这时无论是帝陵或是佛教的狮子,为了宣扬统治者的权威,形象都是矫健有力的。从唐中期开始,狮子从上位者渐渐走向民间,有人开始在大石块上雕出狮子,这是以狮子来守卫民居大门的雏形。

狮子从自然形态的猛兽变得娇憨可爱,成了权势的象征,也有平安吉祥之意。摄影:徐学哲

在宋、元、明时,社会上更多人可见到真狮,狮子真颜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人才能得见,于是狮子的形象也更趋向世俗化。它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臣服于人类的动物。直到清朝,“狮”与“师”同音,象征官禄代代相传,遂成为广受欢迎的装饰,大量出现在门环上或剪纸等民间艺术上。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狮子艺术从神兽、护法、权力象征到民间吉祥物,展现不同时代的风格,同时寄托着统治者和老百姓追求美好的愿望。

陕西西安出土,造型奇特的三彩狮。狮子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因其相貌威猛而成为中国人辟邪之物。

从西汉与西域开始往来,中国人对狮子有一定认知后,人们开始将兽类与“百戏”结合。“百戏”是以杂技为主的诸技,有吞刀、吐火等。《隋书》记载了“辟邪伎”的表演,这就是古代的舞狮,他们负责为百戏伶人开路。直到唐代,“假面胡人假狮子”(白居易《西凉伎》)一直是为上位者取乐的宫廷表演。到了宋朝,城市经济兴起,人们从儒家道德的规范解放,开始追求享乐,舞狮遂成为民间的表演。在2006年,历史悠久的舞狮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