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藏族精髓 德格雕版印经

Dege Parkhang, the Treasure of Tibetan Culture

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此技术非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亦经由各种途径流传至西方国家,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带来深远影响。尽管如今印刷术已发展至更复杂且高精度的水准,在中国四川省德格县,仍保存着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

文字:程惠敏     图片:CTPphoto、谢光辉、摄图网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0 / ISSUE OCTOBER 文化行 《藏族精髓 德格雕版印经》

德格印经院的雕刻工匠皆经过严格考核,技术完全熟练的人经筛选后,方能从事雕刻工作。图片来源:CTPphoto

印刷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人民使用滚筒印章制造印刷品,并多用于作装饰品和巫术。雕版印刷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印刷技术,由墨拓石碑和印章两种方法组合发展而成。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则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即印制于唐代公元868年的《金刚经》(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因此相信该技术发明于唐代,并在唐代中后期普遍使用。尔后,宋代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雕版印刷术仍被广泛使用。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乃出自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等盛名的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对外开放,民众可随意参观拍照,但需购买入门票。图片来源:摄图网

康区土司之首创建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位于川、青、藏交界的德格县城。因今日县城属德格土司当年的统治范围,该家族兼做开创及管治工作。德格土司全称“德尔格忒宣慰司”,藏人称其为“德格甲波”(即德格王),与明正土司、巴塘土司和理塘土司并列为康区四大土司,称得上是整个藏区最具影响力的土司。最盛时势力覆盖德格、白玉、邓柯、石渠,西藏昌都地区江达、贡觉,青海玉树的称多、达日、玛多等县部分地区,其土司统治一直维持到20世纪50年代才结束。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康藏推行“改土归流”,德格土司借着兴建印经院赢得了深远的声望地位,当地更使用“天德格、地德格”(藏语朗德格,沙德格)来赞誉其声望。

印刷组也有一人专门负责到经版库取印版,以供印刷使用。图片来源:CTPphoto

德格在藏语中意为“善地”,县城以更庆镇雀儿山为标志,凡欲往该处者,必先翻越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雀儿山藏语为“绒麦俄扎”,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其主峰海拔6,168米,每年有长达8个月被积雪覆盖。由于路途险峻,往往要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才得以通过。直到2017年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才改变此“冬过雀儿山,如过鬼门关”的艰苦经历,仅需耗时10分钟,即能穿越高山到达德格。

印版原材料选用红桦木,经过多个复杂工序制成。摄影:谢光辉

应佛祖感召择风水宝地

德格县城更庆镇欧普龙沟口,是印经院的所在地。当地民间传说欧普龙沟口因四周高山环绕,两水汇集,其右山如青龙上天,左山如大象负宝;前山似孔雀展翅,后山如大鹏展翅,同时形成了一个藏族人所说的“八瑞相”自然格局,因而被誉为一块风水宝地。当年,德格第12代土司登巴泽仁官寨就驻于宝地的北面,他受佛祖感召修建一所印经院,于是选择了宝地的南面建造德格印经院。登巴泽仁于公元1729年在其家庙贡钦寺内另建佛殿,刻版印经。前后经过4代土司,历时30年,建成了3楼1底的印经院,直至1756年才基本完工。

此类型手工雕版工艺在中国其它地区早已失传。图片来源:CTPphoto

在朱砂一般的巴宫外,四周常年有源源不绝的信徒在顶礼膜拜,相传绕印经院1,111圈便是一个功德,此信徒们已维持将近300年的虔诚态度,从未间断。

另外,在藏族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德格印经院位居首位。印经院现藏典籍830余部5亿多字,木刻印版达30万余块,除了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亦是世界上仍在操作使用的雕版印刷场所。2006年,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

藏族文化精髓所在

德格印经院雕造、收藏了大量藏文化五明学各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如红教《宁玛举布》、花教《萨迦干布》、白教《当波文集》、黄教《宗喀巴文集》以及苯教《鲁布》,包括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集古藏文、古印度梵文、乌尔都文三种文字版本于一体的《般若八千颂》、早期藏医药名著《四部医典》等,都是全世界仅存孤本,还藏有涉及历史、科技、传记、藏医、历算、逻辑、语言文法等藏文化科技方面的典籍及古老佛画,堪称整个藏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印经书所需的墨汁与朱砂也由团队亲自磨制。印制好的经书晾干后装订成册。一般上印刷过程由3人完成,分别处理搬运雕版、刷墨汁和印刷工作。图片来源:CTPphoto

为了安全起见,印经院也全由木质建构且不通电。收藏雕版房间的楼梯虽建造陡峭,但是工人们仍可以熟练地扛着经版摸黑上下,并能从30余万块浩如烟海的经版中找寻到所需要的经版。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其独特之处在于全采用传统手工方法自制。造纸方面,以当地藏药材瑞香狼毒草的根须制成,含轻微毒性,纸呈色泽微黄,韧性好,久藏不坏,还可防虫蛀、鼠啮,是一种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经版则选用德格、白玉和江达等地盛产的红桦木为原材料,红桦木经火熏、水煮、烘晒、刨光等工序,达到几百年不变形的效果,致使印经院的经版文字雕刻很深,能反覆印刷。经版雕好后,前后还需经过至少10次的严格审校,校对无误的印版才移至酥油中浸泡一天,然后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清洗,起到防蛀的效用。经晾干后,一块成品印版才算完工。

印制好的经书晾干后装订成册。图片来源:CTPphoto

一般上,整个印刷过程由3人完成,即一人搬运雕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刷,一天大约能印2,600页经文。因大部分传承下来的印经版曾由众多高僧大德开光,印出的经书有更好的加持,这是电脑排版、机器印刷没办法取而代之的。不仅如此,印经院还严格限制印量,尤其是《甘珠尔》《丹珠尔》等国宝级典籍经版,基于对印版的保护,每年仅印刷10部,其它经书亦只印7,000余套。该印经院所印之书行销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及国内外地区。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仅有半年左右,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止。上述工序都是流水作业,相互交叉,有条不紊,全由手工完成。

印制好的经书晾干后装订成册。一般上印刷过程由3人完成,分别处理搬运雕版、刷墨汁和印刷工作。图片来源:CTPphoto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20 / ISSUE OCT《诗意绍兴,水城漫游》。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