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马来西亚华人信仰的演变

Malaysian Chinese Belief Part 0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是同宗同源,在异乡的陌生环境里,人们一方面会根据环境主动调整原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动吸收周遭的文化元素。于是多年以后,从先辈漂泊到后辈扎根,马来西亚华人在信仰上也出现从传承,到独创、转变与融合的现象。

文字:李诗琴     图片:Flickr、Unsplash 等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1 / ISSUE JULY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 信仰演变》

据记载,自唐代就有少量中国人南下到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但只是暂时经商,并无大量定居。清代鸦片战争后,大量华人先辈才漂洋过海,到南洋当种植和采矿工人等。特别是在锡矿业鼎盛时期,马来半岛的锡矿开采需大量劳工,于是引发了中国南部的一股移民热潮。

从先辈们到后辈子孙,祈求神明庇佑成了马来西亚华人遇到困难的一种精神寄托。摄影:Frank McKenna

然而,在经历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并上岸后,即使双足踩在坚实的土地上,先辈心里的踏实感并没有增加多少。在这片陌生环境里,他们还得面对营养不良、水土不服、疾病和野兽袭击等威胁。

一般来说,远渡重洋的先辈是与其他同乡乡亲一同前来,抵达南洋后也会聚集在同一个地点,生活习惯相近之余也能相互照应。在种种生活威胁面前,他们除了结社求存,也会祈求神明庇佑。

继承:从神明到建筑

专门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与本土地方社会的新纪元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白伟权说,马来西亚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籍贯信仰,所祭祀的神明也与祖籍地息息相关,如安溪人拜九天玄女和清水祖师、河婆人拜三山国王、潮州人拜玄天上帝等。可以说,马来西亚华人目前所祭拜的神明约有80%是继承自先辈。

除了神明,先辈还会根据家乡的建筑特色设计打造庙宇或宗祠,因此从建筑外观和设计即可看出这是由什么籍贯的人所建。例如,福建人所建的闽南式建筑,屋顶正脊两端像燕尾翘起;广府人的岭南式风格则没有这样的弯曲。

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庙宇青云亭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风格。摄影:Marufish
融合了潮州色彩的青云亭,屋顶可见色彩斑斓的嵌瓷神像。摄影:Marufish

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庙宇青云亭就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风格,并融合了潮州色彩。走到庙宇门口,抬眼仔细一看,翘起的屋顶上,色彩斑斓的塑像好像有些不同?

原来是采用了潮式传统的“嵌瓷”,在不同地区也被称为“剪碗”和“剪粘”等。与泥像雕塑不同,工匠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瓷片后拼贴成想要的形象,算是先辈的一种“Cut and Paste”吧!在潮式传统建筑里,常可在屋顶看见这些亮眼的嵌瓷装饰。

霹雳怡保坝罗古庙则是一座岭南式风格庙宇。怡保原名坝罗(Paloh),即“锡矿场”之意。1872年,原籍广东梅县的矿家梁辉在坝罗近打河畔一间小庙宇里安置大伯公,深受居民敬仰与膜拜。如今,与霹雳华小比邻的这座神庙分外不显眼,却是霹雳锡矿业由盛转衰的见证。

霹雳怡保坝罗古庙是典型的岭南式风格庙宇。摄影:白伟权

通过一个城市多数华人庙宇的建筑风格和供奉神明,不仅观察出马来西亚华人先辈对家乡文化的继承,还能大概推测当地华人以什么籍贯为主,是了解一个地区人文景观的方式。

看完马来西亚华人信仰的继承,想继续了解信仰的创造、转变与融合?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1/ ISSUE JUL冰岛 日不落的夏天》翻开第90-97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