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 月,在网络上拥有高人气的中国民乐乐团自得琴社来到马来西亚,举办首场海外音乐会《琴为何物• 唐• 孤烟直》。团员们把原本视频里的二维古风画卷搬上了马来西亚的舞台,让众人在现实里展开了一次穿越之旅。那段时间,《畅游行》编辑部专访了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了解琴社成团以来的点点滴滴。
自得琴社/图 李诗琴/文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4 / ISSUE April《自得琴社》
自得琴社的存在也是在探索“搞”音乐的人怎么生存。我们希望给大家一点启发。此外,虽称为“民”乐。但中国民乐在专业与普通观众之间存有距离,我们因此透过反映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来和大家共情,而不是让民乐只存在于象牙塔。 ——朱里钺,自得琴社社长 |
朱里钺本身是一名古琴爱好者,一次活动上,朱里钺欣赏到唐彬和蔡珊的古琴演奏,三人因此结识。“唐彬本身是广告、电影专业,蔡珊则是古琴专业,两人都是为了学琴来到上海。”为了让唐、蔡有个发挥平台,亦希望透过古琴教学和演奏来发扬与宣传这个中国传统乐器,自得琴社于2014 年成立。“当时工作后累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我也想满足借此机会向唐、蔡学琴的私心。”朱里钺笑说。
古琴曾是唯一,如今仍是最爱
由于古琴是乐团当时唯一的演奏乐器,加上以古琴演奏培训为主要业务,因此初期取名“自得古琴社”。朱里钺回忆
道,当时想有个意含丰富的词汇,也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古琴来重回天真、处在自得,并分辨什么是美,“自得”由此而来。成团之初,朱里钺主要负责招生和接洽场地等事务性工作,唐、蔡则多负责古琴教学。“唐彬因自身专业的关系,琴社的所有宣传和音乐部份也交由他处理。”
几个月后,播下的种子开了花,其他曾向自得琴社学习古琴的师弟和师妹陆续加入;两年后,随着其它类型的乐器演奏者和工作人员加入,才有了如今每支视频工作表中所见的“大阵仗”,而团名也改为“自得琴社”。“2016 年以前,古琴是琴社唯一的演奏乐器;即使后来改名,古琴一直都是我们最有情怀的乐器。”
持续改进但守护初心
淡黄色的背景如画卷铺满电脑屏幕,好几名身着古装的乐师演奏着中国传统乐器,“会动的古代画卷”是人们对自得琴社的印象。2019 年,自得琴社以古装装束演绎的《空山鸟语》收获好评,但这样的风格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增加或舍弃一些东西。” 针对《空山鸟语》的“走红”,朱里钺淡然地说:“其实只是该视频的播放量比较高。当然因为反应好,我们据此进行优化。”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询及会否对外界期待感到压力时,朱里钺说即使不管外界,团员自身肯定都希望可以不断自我突破,但现实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时间和预算都呈指数增长。”他也说,随着观众的喜好和演算法使得流量越来越不可预测,他们在视频发布前都只能“佛系”应对。“其实流量好不一定代表视频内容好,反之亦然。我们只能把控自己能把控的东西,真诚表达,至于表现只能看天意。”
今年 8 月,自得琴社将再度来马演出,为本地观众带来全新制作的《琴为何物·宋·水云归》,点击 查看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