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在地化的华族传统:中元节的纸钱习俗

The Joss Paper Burning Customs during the Ghost Festival

尽管在语言上,华语已取代各种方言,成为新加坡华人共同的母语;但在文化习俗上,新加坡华人仍因应着祖籍地及方言群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祭祀习俗。在闽、潮、粤、客、琼这五大新加坡方言群中,以前三者的祭祀传统保留得最为完整。每年的中元节,各种的宗教仪式以及祭祀用品,包括了纸钱的运用,都突显出各个方言群的文化特色,以及祭祀传统上的差异性。

Flickr/图               陈康言/文、摄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文化 《在地化的华族传统:中元节的纸钱习俗》

农历七月,又被称为中元、盂兰或饿鬼节。但不论是哪一种称呼,都显示出华人对七月的重视。在中国南方的闽(福建简称)、粤(广东简称)一带,整个七月都被称为“鬼月”,是被民间视为“鬼门开”的日子。人们相信在他界的亡灵,会在这段日子来到人间。不少民众都会在这个月份,对祖先和游魂野鬼进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孝心和祈求平安。在华人人口占据着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新加坡,更是保留了众多闽、粤两地的传统祭祀活动。每年七月,形形色色的祭品充斥着全岛的大街小巷,阵阵烧纸钱的味道,更是随风四处飘散。

每年的中元节,各地传统华人都会进行祭拜。Rick Chung摄

闽潮粤三地样式为主

华人相信,焚烧纸钱是与神、鬼、祖先沟通的重要方式,表示出对后者的敬畏。在新加坡经营纸钱批发多年的陈先生(Michael Tan)表示,新加坡民众在拜祭时所使用的纸钱,分别是以闽、潮(指潮汕地区)、粤三地的样式为主。而其它方言籍贯的人士,亦多使用此三地的纸钱作祭祀之用。

他进一步解释,闽、潮、粤三地的纸钱,各有多种不同的样式,用以在不同的场合下,祭祀不同的对象。闽地区的纸钱主要有四种样式,分别是“老双宝”“老文成”“隆庆”“隆兴”;潮州地区的纸钱即有“三太芳”“陈存利”“神锭”以及“中七钱”四种;广东人则主要使用四种纸钱,包括“对金”“寿金”“大江宝”以及“元宝”。拜祭对象的不同,会使用不同的纸钱。比如“对金”是用以祭祀祖先,而“寿金”则是奉献给神明之用。

福建式纸钱。陈康言 摄

在农历七月,新加坡华人亦会使用“过路钱”以拜祭“好兄弟”。陈先生解释,“过路钱”的号码必须要是52148。更特别的是,“过路钱”会同时印上代表阴间的“阎王”与天界的“玉帝”的名字。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潮州善堂亦会在进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特别的纸钱。陈先生也解释,在使用这一种纸钱时,需要配合宗教的咒语。每当法师念完一个咒语后,就会在纸钱上点一个洞,之后才会焚烧纸钱。

传统工艺的过去与现在

过路钱。陈康言 摄

除了样式的多样化外,纸钱的制作过程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手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机械化生产仍未于新加坡普及以前,这些祭祀用的纸钱,都是以人手一张一张去造的。陈先生表示,纸钱的制作造程非常复杂,且有严格的分工。首先,造纸工场会将纸打成很薄的一片,再切割好。之后会送到岛上的村落,由村民自行贴上锡箔,并涂上一层黄色的“怀膏”。随后再把纸送回工场,放在活页印版上,以红色的印,盖上纸钱的图案或文字。

善堂用的纸钱。陈康言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已取代了人手,成为主要制作纸钱的方法。这一方面加快了制作纸钱的速度,另一方面亦为这项传统工艺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陈先生表示,在华人民间信仰最为流行的台湾,不时都会出现新的纸钱样式,比如以凤梨为图案的纸钱,以吸引更多顾客。而现今制作纸钱的物料,大都已使用再造纸。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0/ ISSUE OCT《诗意绍兴,水城漫游》翻开第102-10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