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候机厅里的热带雨林景观、街道两侧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随着建筑攀爬至楼顶的绿色植物……视线所及均绿意盎然的新加坡就像个大型植物园,谁能想象,这里曾杂草丛生、沼泽遍布?在4月这个有着与地球母亲相关日子的特殊月份,一起了解新加坡是如何在几代人的努力与规划下成为一座“绿色”城市,并向这些幕后功臣们鞠躬致谢。
Flickr、Unsplash、国家公园局等/图 李诗琴/文 陈安琪/设计 吴承宪/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 APRIL新加坡《绿色城市养成记》
繁荣发达的城市景观,需要植物穿插点缀。Dhoomil Sheta 摄
疫情让许多人深刻意识到人类这些年来对地球和环境所造成的伤害,而两年的抗疫生活,则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重新观察起生活的周遭环境。这才发现,原来望向窗外就能看见绿树黄鸟,是一件幸福的事;原来楼下公园走道的大树,会在每年的同一月份开出粉色的花朵。
自1970年以来,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全球从国家到个人、从官方到民间,都会透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民众的保护环境意识。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投资于我们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若要说能造福子孙后代的最佳投资,首推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因为它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新加坡虽然无法拥有像亚马逊这样的大面积热带雨林,但不代表我们与绿植的距离因此变得遥远。
新加坡用水需求高,而树木具有含蓄水源功能。Uwe Schwarzbach 摄
建国之初,意识到城市扩张会导致自然生态退化后,1963年6月16日,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树立榜样,在新加坡首个植树活动上种下一棵黄牛木,并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清洁、绿化的城市。1971年11月7日,新加坡第一个植树日举行,时任代理总理吴庆瑞在花柏山山顶种下一棵雨树,当天全岛各地共种下了30,000棵树。此后,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被定为新加坡的植树日。半世纪以来,新加坡在发展经济、晋升先进国的同时,也不忘绿化环境。于是,这个面积不到730平方公里的城市岛国,绿树成荫,成为一座在国际上获得良好口碑和赞誉的“花园城市”。
不仅是美化环境
植树造林能维护生物多样性,让新加坡拥有健康的生态与生活环境。Ttroglodytes 摄
新加坡气候四季如夏,而新加坡降温(Cooling Singapore)项目研究显示,在城市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叠加下,新加坡正在经历史上最热的10年——2016年和2019年,新加坡年均温为28.4°C,是1929年以来的最高温;去年年均温则为28°C,为第八高温的年份。“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的大楼林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人口密集,大楼和柏油路吸收和蓄热、高楼林立降低风的流动、汽车与冷气排出热空气、区域内树木减少降雨容易蒸发等,导致城市的温度比周边地区来得高,犹如一座“热岛”的现象。
为了远离高温,冷气成了必备,但其排出的热气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当树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热岛效应就会明显减轻。此外,由于新加坡高楼林立,因此需要通过树木的穿插来达到“障眼法”,避免整座城市显得过度拥挤、色调单一、缺少“人”的味道。由此可见,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花草树木,可不仅仅只是“摆美”,而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绿植遍布的郁郁葱葱景观,不仅在体感上,从视觉上也会立马觉得凉快和舒缓不少。
小红点变绿过程
万礼路(Mandai Road)是新加坡5条被列为“受保留街道计划”的道路之一。Daniel Chua 摄
从自然保护区、公园、住宅区到街道,绿色植物填满了我们的生活,但这绿意盎然的景致并非朝夕之间完成,而是经过50多年、4个阶段的精心设计和规划。自李光耀于1960年代提出“花园城市”愿景后,全民浩浩荡荡开启了绿化运动。到了1970年至1980年代,政府不仅引进新植物物种,还将公共空间打造成花园,并在行人天桥和高架桥等基础建设上种上绿植。
随后的10年,政府进一步在社区和休闲场地加大绿化力度,开始建设全岛公园网络连道系统,让民众更容易接触大自然;国家公园局(National Parks Board)也是在这个阶段成立。如今,新加坡政府认为与其让新加坡成为一座拥有花园的城市,不如把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有机融合,将新加坡打造成镶嵌在花园里的城市,绿化理念从“花园城市”转为“大自然里的城市”(City in Nature)。
全民总动员
孩童也加入到植树行列中。建筑物外的垂直绿化。国家公园局图
由新加坡政府提出的《绿色计划2030》(Green Plan 2030),包含了数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个是到了2030年,自然公园土地面积要比目前再增加50%,即约200公顷土地,让家家户户在10分钟步行范围内就有一座公园。扩大绿化面积之余,国家公园局也透过公园连接网络,打造犹如交通网的绿色网络系统。两年前,政府也提出要在2030年时达成种下100万棵树的目标。
然而,要想扩大绿化面积,单靠政府单位远远不足,需要全民总动员。为此,政府或派发免费蔬果种子让民众在家种植,或广邀民众参加植树计划,以期能达成设定目标。至2022年2月,全国已种下超过320,000 棵树。这种亲自参与和实践的绿化教育,也有助提高人民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环境的意识。
绿化“推进器”
青龙木是新加坡常见树种,你在街道上见过它的种子吗?Wikimedia CC图
植树固然是打造“绿色”城市的主要方式,但毕竟国土面积有限,要如何在绿化覆盖率已超80%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绿化呢?于是,在高楼建筑向天际线攀升的同时,植物也在悄悄“向上生长”。意识到仅靠地面绿化远远不足后,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和建筑商在大厦外墙和屋顶种植绿色植物,进行垂直与横向绿化。于是,新加坡的城市绿化,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地面伸向高空。根据国家公园局下的“空中绿化”(Skyrise Greenery)网站,天际线绿化面积目前已有143公顷,该局希望在2030年能达到200公顷。
随着植物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管理,官方开展“新加坡树”(TreesSG)地图计划,将全国50多万草木信息数据化。该地图不仅让国家公园局有效展开树木维护管理,也承担着教育公众功能。点开地图,绿色大圆点标注新加坡每个区域的植物量,随着一步步放大,可见街道社区布满密密麻麻的绿色小圆点,一一点开后就可阅览该棵树木品种、年龄、树围、生态贡献等信息,甚至还有修剪记录。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APRIL《武汉江湖大城》翻开第80-8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