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保护区、公园、住宅区到街道,绿色植物填满了我们的生活,但这绿意盎然的景致并非朝夕之间完成,而是经过50多年、4个阶段的精心设计和规划。自李光耀于1960年代提出“花园城市”愿景后,全民浩浩荡荡开启了绿化运动。到了1970年至1980年代,政府不仅引进新植物物种,还将公共空间打造成花园,并在行人天桥和高架桥等基础建设上种上绿植。
Flickr、Unsplash、国家公园局等/图 李诗琴/文 陈安琪/设计 吴承宪/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 APRIL新加坡《绿色城市养成记》
万礼路(Mandai Road)是新加坡5条被列为“受保留街道计划”的道路之一。Daniel Chua 摄
随后的10年,政府进一步在社区和休闲场地加大绿化力度,开始建设全岛公园网络连道系统,让民众更容易接触大自然;国家公园局(National Parks Board)也是在这个阶段成立。如今,新加坡政府认为与其让新加坡成为一座拥有花园的城市,不如把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有机融合,将新加坡打造成镶嵌在花园里的城市,绿化理念从“花园城市”转为“大自然里的城市”(City in Nature)。
全民总动员
孩童也加入到植树行列中。建筑物外的垂直绿化。国家公园局图
由新加坡政府提出的《绿色计划2030》(Green Plan 2030),包含了数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个是到了2030年,自然公园土地面积要比目前再增加50%,即约200公顷土地,让家家户户在10分钟步行范围内就有一座公园。扩大绿化面积之余,国家公园局也透过公园连接网络,打造犹如交通网的绿色网络系统。两年前,政府也提出要在2030年时达成种下100万棵树的目标。
然而,要想扩大绿化面积,单靠政府单位远远不足,需要全民总动员。为此,政府或派发免费蔬果种子让民众在家种植,或广邀民众参加植树计划,以期能达成设定目标。至2022年2月,全国已种下超过320,000 棵树。这种亲自参与和实践的绿化教育,也有助提高人民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环境的意识。
绿化“推进器”
青龙木是新加坡常见树种,你在街道上见过它的种子吗?Wikimedia CC图
植树固然是打造“绿色”城市的主要方式,但毕竟国土面积有限,要如何在绿化覆盖率已超80%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绿化呢?于是,在高楼建筑向天际线攀升的同时,植物也在悄悄“向上生长”。意识到仅靠地面绿化远远不足后,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和建筑商在大厦外墙和屋顶种植绿色植物,进行垂直与横向绿化。于是,新加坡的城市绿化,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地面伸向高空。根据国家公园局下的“空中绿化”(Skyrise Greenery)网站,天际线绿化面积目前已有143公顷,该局希望在2030年能达到200公顷。
随着植物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管理,官方开展“新加坡树”(TreesSG)地图计划,将全国50多万草木信息数据化。该地图不仅让国家公园局有效展开树木维护管理,也承担着教育公众功能。点开地图,绿色大圆点标注新加坡每个区域的植物量,随着一步步放大,可见街道社区布满密密麻麻的绿色小圆点,一一点开后就可阅览该棵树木品种、年龄、树围、生态贡献等信息,甚至还有修剪记录。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APRIL《武汉江湖大城》翻开第80-8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