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盟 ASEAN

刷新芽笼记忆:你眼中的Geylang

Geylang in your eyes

芽笼(Geylang)——这个地方,人们常用龙蛇混杂、风月场所与她画上等号,但除此之外,她还有米其林美食、受保护建筑、跨时代的商店,值得细细琢磨、慢慢品味。我想你永远不会知道,在某一个小巷的角落,有着刷新你对芽笼印象的转捩点。

文字:黄郁俞     图片来源:有关单位、Flickr等     整理:邓颖蕙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9 / ISSUE SEPTEMBER 新加坡 《刷新芽笼记忆:你眼中的Geylang》
二十年代新加坡兴起游艺场文化,新世界(1923年)、大世界(1931年)和快乐世界(1936年)承载了无数新加坡人的青春。位于芽笼的快乐世界游艺场(1964年改名为繁华世界),红极一时,里头像是个综艺万花筒,夜总会、歌厅、戏院、酒楼、商店、百货公司一应俱全。快乐世界“最威风”的便是建设了被誉为东南亚首个有盖的体育馆,当时的体育、武术、歌唱类节目都会在那里表演。听长辈谈起在五、六十年代电影工业兴起的“随片登台”活动,或许在快乐世界也曾上演过一出出的好戏。好景不常在,快乐世界后来多次遭受无情的大火吞噬,逐渐走向没落,但曾经光辉的岁月,依旧是无可取代的繁华与精彩。

往日的快乐世界,是不少人的欢乐回忆。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快乐”这两个字在芽笼的意义,还包括了另一项大事迹——快乐义务学校。1949年由新加坡舞女协会出资、快乐世界老板李玉荣鼎力支持所创办的快乐学校,帮助培育了不少生活困苦的学子。不幸,在今年6月19日晚间8点,位于芽笼14巷的学校原址竟被火患袭击,虽然无人受伤,但看着几乎灰飞烟灭的建筑残骸,对于那些被快乐学校栽培出来的校友而言,除了惋惜,还有心痛。

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越是靠近我们的生活,越是容易置之不理。令人怯步的芽笼,不只是红灯区或是18禁,一体总有两面,敏感地带也有简简单单的小巷和邻里。找个对芽笼知根知底的地头蛇,从他们的视角重新审视,去发现你眼中的Geylang。

你有多爱你的家?
每年8月9日,都会在家留守新加坡国庆庆典直播,我记得2018年庆典上,播放了5个叙述新加坡国民无畏困难、敢于追梦的故事,其中一个主角让人印象深刻。男主角名叫蔡引舟,他在2013年大学时期,发起了“后巷理发计划”(Back Alley Barbers),每个月定期在芽笼后巷为没钱上理发院的客工剪头发。这项计划受到瞩目,随之引舟也发起了“芽笼探险”(Geylang Adventure)的徒步导览行程,介绍这个红灯区鲜为人知的故事。

对于蔡引舟而言,出生在芽笼,对于生他养他的地方,特别关心及喜爱。 图片来源:蔡引舟

一场后巷理发引发的芽笼徒步行动
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是芽笼挥之不去的表象,唯有长期居住在那里的居民,才可以真正了解其内在柔软的一面。“我的邻居什么职业都有,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成长,反而让我的洞察力敏锐许多。”好几年前,引舟在住家后巷的羽球场,与客工们切磋球技,当中有一位“长发飘飘”的客工引起他的注意。一问之下才明白,客工为了寄更多的钱回老家,不惜省下理发的费用。那时开始,引舟便发起了后巷免费理发计划,慰劳那些帮助国家发展的外籍客工。

后巷理发计划,除了为客工免费理发之外,后来也在巷子里为乐龄人士服务。 图片来源:Geylang Adventure

从后巷理发活动得到启发,引舟灵机一动,想以芽笼人的身份让这个地方重获新生。他决定组织徒步芽笼行动,通过小巷之间的人文环境,把邻里的故事,活现在游客的眼前。网络疯传一句流行语:“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但更好的旅行应该是在活腻的地方,找到能常保新鲜的秘诀,这才是王道。

与店主聊天才可以了解民生民意。 图片来源:Geylang Adventure

芽笼的建筑很有特色,百年店屋到8层楼公寓,中间只夹着一条芽笼路。这样的街巷格局让喜欢建筑和摄影的游客,时不时能捕捉到有冲击性的画面。一开始芽笼巷子的号码为南部双数;北部单数,分门别类,直到1850年前后,由英国殖民政府规划出完整的街巷布局,才慢慢形成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独特景象。而其中在芽笼24A巷的店屋,也在30年代成形,目前已被新加坡政府立法保护免被清拆。

24A巷受保护店屋
从芽笼19巷与罗弄峇祝(Lorong Bachok)交接处开始,漫步到24A巷,其中8栋受保护店屋让人停下了脚步。这排在2010年大翻修的店屋,是由7位不同的设计师共同合作的项目,虽然外部整齐划一,但内有乾坤。设计师们运用所长,为店屋内部个别独立设计及重新规划布局,作品不只得到邻里的认可,还在2013年赢得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颁发的旧建筑修复工程奖(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

芽笼偶尔也会有街头表演,让这一带增添不少人气。 图片来源:Geylang Adventure

翁展发绣庄
徒步活动还包括参观芽笼街道,认识在地的传统商店。1937年从中国潮州下南洋的翁展发在芽笼开设了绣庄,80多年的光景一闪即逝,如今已迎来第三代掌门翁泽峰。所谓的绣庄最先售卖的是从潮州引进的货物,如潮州刺绣、乐器等,后来他们也有制作农历新年必挂装饰“红彩”。翁展发在芽笼一带不仅是人尽皆知的老字号,甚至是能象征芽笼的代表地标。

翁展发第三代掌门人翁泽峰展示红彩。 图片来源:心想狮城

马来友族的Geylang
“Serai”在马来文当中指的是香茅。由于19世纪后,芽笼士乃广泛种植香茅,因此有了“Geylang Serai”的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

多元文化和种族的社会体系,让新加坡在外国人眼中变得独特。芽笼是本地数一数二的文化总汇聚点,寺庙、教堂、清真寺在几步之遥的距离间,和平共处;不同肤色、语言、宗教的人群,在此落地生根,开创出只属于芽笼的睦邻计划。每一个文明都与河流有关,在芽笼也不例外。以芽笼河作为分界线,能分为西芽笼和东芽笼两大区块,西部是40多条巷子的华人商业区;而东部则是马来族聚集地——芽笼士乃(Geylang Serai)。

开斋节亮灯后的芽笼士乃,金光闪闪。 摄影:yeowatzup

芽笼士乃于每年的开斋节前后特别热闹,除了张灯结彩之外,芽笼士乃市场与熟食中心(Geylang Serai Market)及街道两旁,都有斋戒月摊贩,售卖食物、服饰、家庭用品等。若刚巧碰上节庆日期到访,一定要好好地逛一轮,感染马来文化的凝聚力。想要彻底了解芽笼士乃的点点滴滴,The Real Singapore Tours也有芽笼士乃相关徒步漫游路线,跟大队品尝马来食品的美味,认识马来社群在新加坡的发展历史与贡献,最后还有机会学几句马来语。不是都说耳濡目染的学习最有效吗?那么在这里认识马来同胞,边学语言,边了解文化,是最现实生动的教材。

要买马来友族的布料和服饰,到芽笼士乃市场准能找到好货。 摄影:Khairul Nizam

文章摘选自《畅游行》杂志2019 / ISSUE SEPT 《濑内户物语》。欲订阅此期刊,请点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how More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