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加坡已发展成一个繁荣国家,但一些社区的怀旧情怀,却没有因而被摧毁。来到后港——新加坡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走一趟所遇见的纯朴人事物,更让我们懂得过去的美好,不忘初心。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Flickr等/图 邓颖蕙/文 陈安琪/设计 吴承宪/整理
文章节选自《畅游行》杂志 2022 / ISSUE MAY新加坡《怀旧后港》
后港属于成熟的住宅区,生活十分便利。Wang Teck Heng 摄
位于新加坡东北部的后港是我国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这里有着良好、完善的社区规划和居住环境。然而在此之前,后港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住宅城镇模样大相径庭。19世纪前期的后港遍布着甘蜜和胡椒种植园,这些种植园的园主或农民多为华裔,尤以潮州人为主,他们以潮州话“Au Kang”称呼此处,意为“河港的后面”,这也成了“后港”名字的由来;而潮州人口中的那条河,指的是实龙岗河(Serangoon River)。
实龙岗河加速了当地的早期发展。在地人会使用这条河流往返马来亚和新加坡沿海地区,以运输货物和人员。随着商业活动兴起,河流附近开始出现海盗,从后港往返马来亚的乘客遭攻击事件时有耳闻,令人胆颤心惊,以致19世纪后期,有关当局在实龙岗河脚设立警局,监控当地的水道活动。这段时期,也越来越多人搬迁至后港居住,并种起其它农作物,果园和菜园逐渐取代甘蜜和胡椒种植。
建于1974年的后港3道第1座组屋。Roots.sg官网图
此时的后港除了是潮州人的聚居地,也迎来其他族群,如福建人、海南人及欧亚群体。他们在后港不同地区立足,也开始设立起多元的宗教场所、社团、学校等,以满足当地需求。在这些便利设施之外,后港也以繁忙的鱼菜市场闻名,为新加坡东北部的民众供应新鲜食材。直到1970年代后期,建屋发展局 (HDB)开始规划把后港打造为住宅城镇,并建起住屋单位以及社区设施,这里才有了今日的样子。
后港的变化
早年后港居民所认知的后港范围,与现在政府所划分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早在殖民时期,郊区主干道路上都设有石碑,并用英里(俗称“条石”)标记离市镇的距离,因此当地人以最靠近的里数称呼一个地方。1980年以前,当地人习惯将沿着实龙岗河的地段都归入后港范围内。实龙岗路上段“三条石”至“七条石”(约现在的波东巴西地铁站至后港8道)到实龙岗路上段尽头的港脚渔村,以及转左进入旧榜鹅的“八条石”至“十一条石”(榜鹅尾)都称为后港。
经有关当局规划发展后,后港范围缩小至“五条石”(与杨厝港路交界)至“七条石”(与淡宾尼路交界)地区,而原本属于后港的港脚渔村现为盛港一部分。无论如何,后港经过重重发展后,游人依然可在建筑、美食、街角中找到过去的痕迹,在这看似平凡的住宅区中发掘具怀旧气息的亮点,从中细细领会。
热闹的后港湿巴刹。Myna Bird 摄
后港之最
作为新加坡比较有年头的住宅区,后港在时间的沉淀下,累积不少国内“之最”“第一”的记录和事物。一起看看后港有什么傲人的成就吧!
Singapore Infopedia官网图
第一所社会中心
1951 年,英国殖民政府的社区福利部门宣布在新加坡乡下打造社会服务中心,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而国内第一家中心则于1953 年在林亚平路(Lim Ah Pin Road)建立。这家社会服务中心提供许多设施与服务,如设立幼妇诊所,以及开设儿童课程、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和少年俱乐部。莱佛士图书馆也在此设立首个分馆,并引入2,000本书籍。该中心的诊所称为林亚平路诊所,医生在护士与助产士的协助下,为后港、 榜鹅和淡滨尼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直到1980 年后期。如今,该建筑已发展为商业用途。
后港斗母宫面簿图
最古老的九皇爷庙
位于实龙岗路上段的后港斗母宫,是新加坡最早供奉九皇大帝的华人庙宇,因此许多信徒都习惯称之为“九皇大帝庙”。根据碑文,后港斗母宫的香火是在光绪壬寅年(1902 年)从海峡殖民地槟城请来的。九皇信仰的传入相信与下南洋找生计的先贤有关,当时医疗条件差,常发生流行疾疫,民间传说吃九皇斋可消灾解厄,因此九皇信仰便流传开来。当时的信徒涵盖了福建、潮州、海南和客家等不同籍贯的华人。
每逢农历九月,斗母宫都会举办九皇爷诞庆典,迎接神明下凡,热闹非凡。2005年,此庙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为了更好地保存这座古迹以及服务信徒,斗母宫于2016年进行翻新工程。除了修复主建筑,也增添新设施如地下停车场等。
实龙岗中学面簿图
首成立政府学校的郊区
后港是全新加坡第一个成立政府学校的郊区。1982年,有关当局在西蒙路(Simon Road)建立第一所政府学校——实龙岗英校,其也是当时新加坡唯一一所落实男女混合教育的政府学校。起初,该校只有7个班级和7名教师。1957年,它转型为一所中学并重新命名为实龙岗中学,后于2011年搬迁至实龙岗景上段(Upper Serangoon View)并营运至今。
Nick Yeo 摄
最早设麦当劳&全方位娱乐区
后港住宅区早年可说是活力满满!1983 年,当时国内最大的百货商场于后港21街的205 座组屋开张;1998 年,其进行改造并更名为高文城(Kovan City)。隔年,麦当劳在后港21街市中心开设店面,这也是国内首个让麦当劳进驻的住宅区,该店在原处营业至今。
到了1986 年,后港1道则迎来了首家入驻新加坡政府组屋的保龄球馆The Striker’s Bowl,当时其以400万新币的造价、26条球道和先进的计分系统,以及时常举办保龄球联赛而轰动全国。1993年,后港广场的出现,又让这里成为第一个拥有集所有娱乐设施于一体建筑的政府组屋住宅区。广场里不仅有保龄球场,还有台球厅和电影院,成为一代人的娱乐集体回忆。该广场于2013年拆迁,为The MidTown 住宅发展项目让路。
最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早开的鳄鱼养殖场
后港曾以鳄鱼养殖场闻名!曾经营超过半个世纪的陈茂丰皮业鳄鱼饲养场可说是新加坡最早设立的鳄鱼养殖场之一。商人陈茂丰于1945年在实龙岗路上段面积宽阔的自家住宅饲养鳄鱼,随后还设立一家工厂进行鳄鱼皮加工,制作钱包、手提包等出口。久而久之,饲养场变成了观光景点,甚至吸引名人到访。到了1980年,陈茂丰皮业鳄鱼饲养场已饲养600只鳄鱼,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爬行动物皮产品制造商之一。随着陈茂丰逝世,疏于打理的鳄鱼饲养场于2012年关闭,余下的鳄鱼被送往新加坡动物园以及位于Neo Tiew Crescent的农光行鳄鱼场。
想看更多?
那就点此订阅《畅游行》杂志 2022/ ISSUE MAY《重返草原帝国 蒙古》翻开第80-83页阅读全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